修行要趁早

2013年1月24日

泰國東南亞大學

大家吉祥如意!這裡的氛圍很好,大家都非常守時。學習佛法,需要誠實和認真。嘻嘻哈哈與玩世不恭,很難真正有什麼結果。如果希望收穫殊勝的珍寶,就要付諸於努力。經由聽法而明白了修行的方法,就要致力於實踐。

佛法並不艱澀難懂,隆波從七歲就開始修行了。而這裡的大多數人都是年輕的大學生,已經成年了。如果明白了修行的重要性及其意義,現在這個年紀就可以開始踐行,不必等到歲數大了才開始。因為年紀越大,修行越難。

年輕的時候最有朝氣,身體也健康,覺性和智慧容易茁壯成長。可是我們卻将生命中最好的這段時間,去做那些沒意義的事。工作與賺錢還有一定的意義,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被荒廢了。日復一日地追隨煩惱習氣,渾渾噩噩、玩世不恭,活得毫無實質的意義。

年輕人試著從現在就下定決心吧,首先用心學習,先聽聞佛法,如果還能身體力行地實踐,生命就會收穫更多的利益。即使我們的修行僅僅只有戒,生活也會舒服很多;若再獲得禪定,就會更上一層樓,無論是工作、賺錢或念書,有了禪定的輔助,都會表現得極為出色;假如進一步訓練,進入開發智慧的階段,便會認識真正的佛教。

今天我們還只是名義上的佛教徒,並不知道佛陀在教導什麼,頂多是在生日的時候去供養僧眾,死的時候被抬去寺廟,或是去參加別人的葬禮,除此之外,我們對佛教一無所知。

想要明白佛教,需要具備非常多的覺性與智慧。閱讀佛教史就會發現,佛陀最早期的弟子,絕大部分都是智慧型的——是剎帝利與婆羅門階級,執行祭祀的婆羅門階級,以及掌管軍政的貴族剎帝利階級,佛陀的弟子大多並非平民百姓。聽說過五比丘嗎?五比丘是婆羅門階級,堪稱當時的社會精英,舍利弗尊者、大目犍連尊者也都聲名顯赫。在掌管軍政的貴族階級中,剃度出家者也非常多。

為什麼佛教最早期是流傳於「智慧型的人」之中且發展迅速呢?因為佛教需要智慧,而非盲從與迷信。我們卻因為想通過考試而去拜這位佛、那位菩薩,承諾說如果順利通過,就來貼金還願。佛菩薩怎麼能幫助我們順利通過考試呢?他們從未學過我們要考的科目。諸如此類的行為就是愚蠢的迷信。佛教徒一定要聰明些,明白因果不虛。

我們需要訓練。通過訓練來提升心,成為名副其實的六根俱足的人類。在座每個人都六根具足,大部分還是大學生,在社會上擁有較多的發展機會和優良的基礎與條件。若再得到法,就會擁有完整的生命。沒有法的人,無論多麼顯赫與富裕,多麼有名,都不會有真正的幸福。而擁有了法,就會擁有幸福,無論生命之中發生什麼狀況,戀情告終、親人去世,也依然可以快樂地活下去,心中有法,生命便不再茫然無依。

我們要學習提升心靈的方法,那才稍微稱得上是「佛教徒」。提升心靈的工作有兩項,經典稱為:「奢摩他業處」與「毗鉢捨那業處」。換成通俗語言來說就是——提升心靈的工作有兩項:第一,提升心令其與自己在一起;第二,提升心令其變得聰明。

無論是大學生、老師或其他人,如果從這兩方面提升自心,生命就會逐漸圓滿。不再只是得過且過,始終找不到正確的方向,不久就老、病、死,沒有實質的意義。所以我們要學習,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佛教徒。

如何才能提升我們的心呢?讓心與自己在一起,獲得禪定,這是其一;其二是提升心,令其變得聰明,讓它徹見生命的實相。如果洞見了生命的實相,那麼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,心都不會感到苦。

心苦,是源於不願接受生命的實相,而這又源於我們未能真正明白生命的實相。

比如小時候上學,每天渾渾噩噩過日子。畢業後有人面臨失業,雖然有一部分還好,但不好的絕非少數。大學畢業後的境況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前途無量,鋪滿玫瑰。

隆波也讀過大學,獲得朱拉隆功大學政治系學士以及碩士學位。在三十多年以前,碩士畢業並不多見,現今已經遍地都是。隆波可以稱得上是「在世間擁有良好的基礎」,在工作方面平步青雲,曾在兩三個地方工作,時間不長就頻頻晉升。在世間層面,隆波並沒有輸給別人。出家以前,月薪超過十萬已經很久,那是相當可觀的收入。但是為什麼隆波並未沈迷於世間呢?因為隆波看見的事實是,即便非常有錢、有名譽、有地位,最終依然是夢幻泡影。有的人曾經聲名顯赫,一旦失去權力,就一無所有。

當我們長大了,可以去看看身邊的朋友或同學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成功,可是每個人都有過不快樂。包括那些功成名就的人,也不會幸福與快樂到哪裡去,即便他們能在世間游刃有餘,對法卻一無所知。

因此,我們能在世間生存下去,依靠工作賺錢來維持生計,不用忍飢挨餓,就已經很有福報了。如果在佛法方面,能夠好好地訓練心,那麼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狀況,都可以幸福與快樂,不會苦。

生命之中有各種各樣的痛苦在等著我們,年紀還小的時候不會感同身受,一旦畢業了,面對現實生活,就知道痛苦無處不在的等著我們。只有極少數人才覺得生命如同童話般幸福自在,大多數人都要咬緊牙關、拼搏與競爭,面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與威脅。

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資本——世間的知識,比如通過大學學習得到一定的原始資本。如果再提升心到一定程度,讓心具備禪定和智慧,就會比別人更具優勢。

隆波在世俗間快速晉升的原因何在?正是源於孩提時代就訓練心,而不是依靠奉承上級。最後做到國家高級專家,工作的時候各種資訊浩如煙海,隆波坐下來快速閱讀,隨後打開電腦就能直接總結出來。通常,領導就站在旁邊等著簽字,而後送交國務院。那時壓力極大,試想你在工作時,領導就站在一旁等著簽字。為什麼隆波能做到快速、精准、嫻熟?依賴的是禪定。

有了禪定,就比沒有禪定的人更具優勢。而如果有了智慧,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?所以要多多的發展覺性、開發智慧,其實處理各種事務、分析各類問題,包括投資和職業規劃,都需要用到覺性和智慧。一個訓練過心的人具有更長遠的眼光和更精准的洞察力。

發展覺性和開發智慧以後,能夠清除偏見。在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,更精准、更有效、更具遠見卓識。想要得到這些,我們需要訓練。誰能夠訓練,就更有機會功成名就。有的人讀書很厲害,工作卻無法上手,行動力不濟,徒有理論水平。那是因為沒有禪定和智慧,只有記憶,只會考試。

所以,我們要訓練兩項內容:其一是訓練禪定,讓心與自己在一起;其二是開發智慧。

在隆波講解具體方法之前,大家先要明白訓練的益處。不要盲目樂觀,自以為是大學生,就可以很灑脫、很快樂,痛苦就在前面等著,各種困難虎視眈眈的盯著我們。我們準備好了迎接挑戰了嗎?

如果僅僅提升世間的知識與能力,誰都能學會。但如果是提升心靈品質,則每個人各不相同。學識也許不相上下,但是心的能力可能不一樣。

一定要訓練。首先訓練禪定,讓心與自己在一起。我們的常態是心整天走神,睜開眼就走神,大學生起床就想著今天要約同學去哪裡玩。老師起床則要想今天的教學計劃:備課了嗎?會堵車嗎?一切都要準備和計劃,從一醒來就想個不停。如果是員工,比如公務員,星期一睜開眼睛就想:今天一定堵車嚴重!實際上星期二與星期一的車流量一樣,為什麼星期一更堵?或者一想到是星期一,心就索然無味。如果想到今天是星期五,就會心情舒暢。感覺到了嗎?這還只是心去想而已。

心喜歡想,一醒來就想,時而想到過去,時而想到未來。年長者習慣回憶過去,年輕人則喜歡憧憬未來,而活在當下——看見身體醒來,看見心在運作的人,幾乎沒有。有的只是想著過去與未來,心一直處於散亂狀態。

因此要訓練自己:心跑去想到過去,及時知道;心跑去想到未來,及時知道。頻繁的訓練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禪定就會生起。

心跑去想了,要及時知道。我們的心不分晝夜想個不停。一睜眼就想,睡著了繼續想,那稱為「做夢」。念頭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截然不同,如果始終迷失在念頭的世界里,沒有活在當下,就無法看見正在呈現的實相。如果看不見自己正面對的問題,就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念頭並不是事實。比如自詡為「正義之士」者,事實上可能是個大惡棍。想的是一回事,事實是另一回事。所以一定要訓練自己「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」。

年輕人如果希望快速進步,就要認真聆聽隆波所講的,然後學習就會大步提升。假如多多訓練,有時候甚至會提前知道考試題目,雖然訓練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。或者有時,老師想問什麼還沒張口,我們就知道了。這都是訓練禪定的結果。

禪定與散亂是相對的。散亂,就是心始終跑去胡思亂想。想要讓心擁有禪定,不再散亂,該如何做呢?如果希望在起步的階段快速進步,就要先給心找一個家。比如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或者覺知呼吸,看見身體呼吸,等等。一旦偷偷跑去想其它事情,忘了正在呼吸的身體,就要及時知道:「噢,心已經忘了呼吸,跑去想了。或者當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的時候,偷偷跑去想其它事而忘了「佛陀」,也要及時知道走神跑去想了。

常常訓練「及時知道心走神去想了」,禪定將會生起。一旦心跑去想了,就是散亂,就喪失了禪定。及時知道心在散亂,禪定就會自動生起,心會與自己在一起。「禪定」就是心與自己在一起。我們的心並不與自己在一起,沒有修行的心一直處於「忘記自己」的狀態,跑去想過去、想未來,卻不知道當下的身體是如何的?心是如何的?心會忘記自己。

努力的覺知自己,稱之為「有覺性」。我們要不斷練習去努力地覺知自己——「佛陀」、「佛陀」,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。呼氣、吸氣,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,就這樣頻繁訓練。

心跑掉的一剎那,覺性就會生起,及時的知道心跑了——散亂了。覺性生起及時知道心散亂的時候,散亂會自動滅去。無需刻意讓心寧靜。及時知道心在散亂,心會自動寧靜,沒有任何人可以命令心寧靜,因為心是「無我」的,無法掌控。

如果強迫自己的心——比如,讓它只有快樂,不去想引起不愉快的事。越阻止,它越想,對嗎?讓它別去想某事,因為想了會苦。越阻止卻越想。根本阻止不了。因為心是無法控制的。我們想指揮心寧靜下來,卻指揮不了。

一定要有覺性,及時知道——心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。「佛陀、佛陀」,心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;呼吸、呼吸,心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。「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」,散亂就會自行滅去,心即刻會和自己在一起。

當我們學習的時候,比如聽老師講座,如果跑去想別的事,要及時知道,這樣就會生起禪定,聽課也會簡單輕鬆很多。散亂時,是無法應對考試的,即便是講座也聽不進去。要及時的知道散亂的心,常常及時知道跑去想了,心就會與自己在一起,自動獲得禪定。

一旦有了禪定,就會與普通人不同。普通人有身忘記身,有心忘記心。心是苦是樂、是好是壞,均是一無所知,始終處於迷失之中。我們要努力訓練「及時的知道」:心跑了,覺知;跑了,覺知,心就會與自己在一起。一旦心與自己在一起,如果要做世間的工作,比如讀書或賺錢,就會比「散亂族」更有品質和效率。「散亂族」能做什麼?做什麼都不行,因爲心思雜亂。

有人看過《三國演義》嗎?年輕人都沒聽說過?故事說到,當劉備佔領四川之後去世了,他的兒子繼位,當時諸葛亮還活著,任職丞相,敵人考慮到新王登基,政局不穩,認為攻打四川的時機已成熟,於是率兵從不同的方位攻擊。諸葛亮反而穩坐釣魚台,沒有被敵情所擾,因為他有禪定。這樣的禪定不是佛教徒的目標,他並不是佛教徒。透過釣魚來訓練禪定,並不是佛教徒的選擇。他一邊釣魚,一般制定禦敵計劃,無需做更多。敵人雖帶兵從多個方向攻擊,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。為何諸葛亮神機妙算?料事如神?因為他的禪定非常了得。禪定好的人,是不會驚慌失措的。

再有一次,敵人來襲而他只有一點兵力,理論上是鬥不過的。他索性打開城門,自己坐在城牆上彈琴,心清涼到如此程度。如果隆波是敵方,就會試著用弓箭射擊。敵人見他打開城門且坐在城樓上悠閒彈琴,猜想有詐,故而驚慌失措地撤兵。有禪定的人不會驚慌失措,不輕易自亂陣腳。思考問題會相當佔有優勢,考慮得更深邃,一般人無法與之相比。所以要訓練心與自己在一起,每天堅持。

隆波七歲開始打坐,吸氣念‘佛’,呼氣念‘陀’,然後數‘一’,接下來,吸氣念‘佛’,呼氣念‘陀’,數‘二’。如此重復。師父教導觀呼吸,呼吸之後,覺性生起,不斷的覺知,心跑掉,不斷的及時知道。一邊呼吸,一邊數數,時間不長,心就寧靜了。但是,寧靜之後應當如何,無從得知。寧靜之後就去外面玩,去天堂參觀。根本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,只看見各式各樣的畫面,後來感到害怕,害怕萬一去外面碰到了鬼,怎麼辦?於是改為「呼吸了,覺知自己」,不讓心迷迷糊糊跑去外面,由此加深了定力。訓練了22年,禪定成為心的常態。

我們也要努力訓練,每天安排時間。年輕人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美麗、貪玩,那是毫无价值的。有的人真是饞啊!剛剛吃完午飯,又想吃點心了。我們要及時的知道心跑去想。「佛陀、佛陀」,這樣多多訓練。接下來就會有禪定,心会與自己在一起。

至於開發智慧的階段,則是另一種情況。開發智慧是為了照見身心的實相。在生活中,苦之所以能夠進入我們的心,是因為缺乏智慧——不瞭解生命的實相,不明白身心的實相。

比如,有些人父母雙亡,悲痛欲絕,接受不了事實。而生命的實相則是出生之後,必有死亡。若心接受這一實相,在所愛之人逝世後,我們就不會苦。若心接受「生命中發生的一切只是臨時的」這樣的實相,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也是臨時的。如果失戀,按常理是很苦的,但是具備了足夠的智慧,就明白愛同樣是臨時的。曾經相愛的人,現在不再愛了,分手是正常的。如果接受「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變化都是正常的」。那麼失戀也是正常的,就不會鬱悶。

明白生命的實相是非常重要的。如果明白生命的實相,苦就會不斷減少,直至沒有任何苦能夠抵達心。我們要努力學習和瞭解生命的實相,就是這個,稱之為「修習毗钵捨那」或是「開發智慧」。

生命的實相——稱之為「生命」的,就是身與心。因此要明白自己身的實相、心的實相,不是去了知他人身心的實相,而是回來瞭解自己身心的實相。身體呼氣,覺知;身體吸氣,覺知;身體站立、走動、坐、躺,覺知,不斷地覺知,我們就會開始看見實相:如果是坐,坐久一點就會酸脹麻痛,需要動來動去;如果是走,走久一點也會酸脹麻痛,需要換姿勢去坐或臥;如果是臥,臥久一點又會苦,需要輾轉反側。如果是睡八小時,大概會翻身三十多次,整夜翻來覆去。為什麼需要翻來覆去換姿勢?因為身體始終被苦逼迫着。

持續覺知身體,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,到了某個程度將會看見實相:身體並非是殊勝難得的寶貝,此身是純純粹粹的苦。比如呼氣、吸氣,若無覺性與智慧,便感覺不到苦。大家試著不斷吸氣…吸氣…別停,苦嗎?受不了的,感覺到了嗎?必須呼氣來解除苦。如果不斷呼氣,也會苦,必須靠吸氣來緩解苦。我們呼吸就是為了一陣陣地解除苦,行、住、坐、臥也是為瞭解除苦。

我們要覺知自己,然後洞悉身體的實相,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,這稱為開發智慧。到了某一程度就會洞見到身體並非我們想象中那般珍貴,它不是寶貝。如果明白這點,接下來身體老,是平常之事,是不好的東西老了,不是「我」老。身體生病,會看見是苦在病變,不是「我」病,「我」沒有病,是「苦」在病。身體是真真正正的苦。身體老,是苦老;身體病,是苦病;身體死,是苦死。我們為何要因此受苦呢?

在身體方面如此訓練,就會看見身體整天充滿苦,坐也苦,走也苦,躺也苦。絕大部分人往往處於迷失之中,因而不曾看見此身是苦。一旦感到酸痛,我們就會動來動去變換姿勢,而不曾回來覺知過自己。覺知身體,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,日日夜夜只有苦。明白了這一點,就會願意接受實相。那麼當身體變老,我們就不會苦。是苦在變老,有什麼好苦的呢?身體生病,也不感到痛苦,因為是苦在生病。身體面臨死亡,是苦要死了,我們不會因此痛苦。

訓練「觀心」也行:慢慢觀察我們的心,時苦時樂、時好時壞,持續而及時知道心的變化。心快樂,及時知道;心痛苦,及時知道;貪、嗔、痴,持續而及時的知道;心好、心壞,也常常及時的知道。及時知道,不是為了快樂,也並非為了變好,而是為了看見——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是臨時的,好是臨時的,貪、嗔、痴也是臨時的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大家多多覺知就會明白生命的快樂極其短暫,快樂來了,然後消失。甚至連痛苦也是,誰都討厭痛苦,如果常常及時的知道心,也會看見痛苦臨時存在而後消失。無論什麼生起在心,都只是臨時存在而後消失。如果洞見這一事實,快樂時就不會得意忘形,痛苦時也不會不堪一擊,因為已經照見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也是臨時的,無論什麼在心中生起,都只是臨時的。

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我們在生命中始終掙扎著找尋快樂,逃離痛苦。訓練觀察自己的心,將會明白快樂是臨時的,為何還要苦苦找尋?它稍縱即逝。又何必如此厭惡痛苦?它也只是臨時存在而後消失。這是訓練「觀心」。

如果觀身,就會看見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。觀心則會看見無常: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也是臨時的,生起在心的一切都稍縱即逝。頻繁的看見,就不會再對快樂與痛苦有所滿意或不滿。快樂生起,知道它不久就會消失,痛苦生起,也知道它只是暫時的。

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問題,比如,與所愛的人分離會有痛苦,失戀後,心極度痛苦,選擇自殺或跳樓而死。如果訓練過及時的知道心,就明白苦只是暫時的,能來就能走。因此要與所愛的事物分離,也不會太痛苦。遭遇不喜歡的事,也不會苦悶。比如念書時,只喜歡一部分老師和學科,另一些則不喜歡。面對不喜歡的學科和老師,若在學習時常常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就會看見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也是臨時的,遭遇喜歡的事物也是臨時的,就不會得意忘形地以為會與它們永遠在一起。遇到不喜歡的,也明白不會一直與它們在一起,就不會感到苦。

比如失戀的人,對舊愛尚有眷戀,如果知道實相——由愛而生的快樂是無常的,與所愛的人或物分離是正常的,沒有關係,心就不會苦。比如,去年曼谷發生水災,如果不能接受水災這個事實,就會非常痛苦。可真的發生了,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基本能夠接受,很快就過去了。水災還沒到來時,會非常苦:到底來還是不來?最好別來。慾望越大,痛苦越大,慾望越少,痛苦也越少,沒有慾望,心就沒有苦。

因此,要及時知道自己的心。心想要什麼?想要快樂,想要離苦,僅此而已。如果看見苦樂都是來了就走、來了就走,慾望就會減少,慾望減少了,苦也減少。沒什麼更多的,要不斷訓練下去。

隆波非常悲憫年輕人,因為還要苦很多年,大人們則感慨「世事無常」,可能無需再苦多少年了。因此,年輕人要精進用功,拿隆波的CD去聽,聽了之後,生命就會發生轉變。

給隆波報告禪修進度的人不勝枚舉,去國外或外府都有許多人來拜訪,分享說:生命已經發生了轉變,與以往截然不同,快樂越來越多。無論發生什麼,都感到苦在縮短,苦在減少,曾經苦得非常沈重,現在減輕了。曾經苦很久,現在時長變短了。這是因為心已經得到了訓練。

大家要精進用功,如果能夠獲得兩種禪定則是最好的。訓練讓心有禪定,讓心與自己在一起,世間的工作就會做得非常棒。訓練多多照見身心的實相,我們將在未來的某天把苦徹底從心中清除,心會抵達無與倫比的快樂,無需依賴他人或它物。今天我們擁有的快樂是依賴於他人的,比如要有父母的養育才會快樂;需要某種類型的對象、交到某種層次的朋友;長大後要建立這樣的家庭、培養那樣的子女才快樂。好像一切都可以自己選擇一樣。

有些人供僧後,祈求子女聰明、漂亮,也不看看自己。供僧能帶來什麼?能解決遺傳問題嗎,也得看看自己。要用功訓練!結緣CD回去聽,然後嘗試去緊隨著覺知身和心。走神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,就會得到禪定。心快樂,及時知道;心痛苦,及時知道,某一天智慧將會生起。有了智慧,生命中的痛苦就會消失很大一部分。

隆波邀請大家去實踐,而不是要大家現在就相信。如果輕信隆波所講的內容,未免太不聰明了,怎能這樣就相信呢?還沒有實驗過。或者根本不信隆波所講的內容,這也是不聰明,還沒有試過,怎麼就不信呢。因此聽隆波講法之後,先保留意見。有免費結緣的CD,拿回去用心地聽。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變得更好,更穩健。

未來的社會並不安穩,各顧各的,非常艱辛,各種不確定都在未來等著。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,準備迎接生命中各種各樣的苦,多多聽法談CD,準備就越來越充分,就會知道佛陀教導的是實相。

佛陀真的存在,法真的存在,聖僧真的存在。心與法融合了,就會深入骨髓地領悟。如果心抵達了法,心就是僧,就會領悟佛陀真的存在,法真的存在,僧真的存在。一個有佛、法、僧作為皈依的人,將會遠離所有痛苦。以其他作為皈依,不會離苦,因為其他的全部變化無常。

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,各位年輕人請來試試。隆波活了很久,也見過不少人。有些人年輕時刻苦學習,努力工作,有些人不用心學習,敷衍了事,工作也馬馬虎虎,時間過去10年、20年,就會看見兩者的區別,渾渾噩噩過日子的人,25歲還沒有立穩腳,就難了。而現在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準備好,因此要籌備原始資本,如果25歲的時候準備好了,就能站穩腳跟,會容易些,25歲還無法獨立的話,將來就不知道如何養活自己,等到30歲還不行,這輩子就會很難。我們需要與新生代競爭,他們比我們厲害,技術和能力比我們更加與時俱進。

大家不要貪玩,別得過且過地混日子,那樣對生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,別到某天後悔莫及。隆波見過非常多的人,每個地方碰見過成百上千的人,幸福的有,痛苦的也有,大部分幸福的人是自己爭取來的,絕大部分痛苦的人也是自己造成的,沒有恪守己任。比如學生時代的職責就是好好學習,不只是照本宣科,需要融會貫通。長大後則要會工作。如果在學習的時間不想學習,在工作的時間又想休息,那麼真到了該休息的年齡,將會一無所有。別對生命疏忽大意,並不是到處鋪滿了玫瑰。

講這麼多應該夠了吧?即使就說到這裡,也足以讓人忐忑不安了。但忐忑也是臨時的,不久將被拋在腦後,因為尚未看見憂患。成百上千的人,有幾人能夠功成名就呢?在功成名就的人里,又有幾個人是憑著真才實學獲得的。也有人是不擇手段的擄取,可這樣做是不會快樂的。

好啦,結束。差不多了,如果再講下去,有些人會鬱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