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走上中道

2013年5月5日

曼谷心适之家

(一)

已经找到座位了。接下来,让心回来找到自己鲜活的生命。

修行没有更多的(内容)。第一步,心一定要和自己在一起。如果心走神了、跑掉了,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,那是无法修行的。因此我们先要频繁练习的是:学会觉知自己。

真是奇怪,世人都不太觉知自己。隆波在星期五的时候去到拉玛医院讲法,有位医生终于学会觉知自己了。他分享说,他努力修行了许多年,这个学学、那个也学学,直到学会觉知自己,才意识到世间的确没有觉知自己的人,有的只是迷失者。他终于明白为何隆波总是说:世间没有什么觉知自己的人,仅仅凤毛麟角而已。

今天,我们已经听到了法,隆波详尽而细腻的教导大家,毫无保留。知道了方法之后,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就多了起来。

一旦学会觉知自己,紧接着就要开发智慧——有觉性地观看身与心的运作和变化。但是要以跟自己鲜活的生命在一起的心去观照,也就是要有正定。若没有正确的禅定,心没有去觉知鲜活的生命,那种修行不是真的。需要慢慢的体会。

修习若是正确,便会走上中道。根本不难,只是世人都不认识这条路——中道。它很难找,也很难理解。

常人往往只知道趋向极端,极端无非只有两种情况:太松与太紧。

太松,则容易随顺烦恼而迷失于世间;太紧,则会打压身、改造心,导致身心俱苦。

有些人把修行挂在嘴上,实际却懈怠与懒惰,每天迷失在世间,这样就是太松。有些人则是太过于紧绷,做什么都是绷着:发展觉性是,持戒也是;打坐很紧,开发智慧也很紧,所有一切都很紧。有的只是在打压身与改造心。

如果太松,便容易忘记自己,有身忘记身,有心忘记心,没有提升的可能性。如果太紧,身不动,心也不动;身不自在,心也不自在。这样又无法看见身心的自然运作与变化。

事实上,修行真的极其简单。

在开发智慧的阶段:观身时,身体移动了,只是感觉到它,别紧盯着它,也别忽略它。紧盯着它,会太紧;忘了它,则太松。观心时,心的运动与变化,只是感觉到即可。快乐生起时,只是感觉到它;痛苦生起时,只是感觉到它;贪、嗔、痴生起时,也只是感觉到它。(它们)来了就走、方生方灭,统统只是感觉到。

如果苦、乐、善、恶生起,却毫无察觉,这样即是太松。如果强迫心是快乐、宁静、积极以及正面的,压制它、改造它,这样就是太紧。

如果仔细观察,隆波对于大家的禅修报告与提问所给出的答案,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协助大家走上中道!几乎所有的问题,若非因为太松,就是由于太紧。我们要慢慢的体会与消化。

(二)

以持戒来说,心若走神了,忘了活生生的自己,这样就太松了,戒根本无法存在。若因为担心破戒而强力压制自己,做什么都束手束脚、紧张兮兮的,这样又太紧了。

有些宗教的戒律特别严苛,走路必须携带着扫帚,边走边扫,以免踩到小动物。扫啊,扫啊,哪怕把小动物的手脚扫断了也没关系。佛教徒走路则会留心些,尽量避开它们,但不必扫着走。

持戒如果持到紧张兮兮,做什么都怕破戒,这就会太紧;若是随顺烦恼,犯戒也无所谓,这样又太松。若想让持戒走上中道,恰到好处,就要有觉性地及时知道心!如果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,烦恼就无法控制住心。烦恼若未控制心,自然不会犯戒。就是如此简单!

依赖觉性及时地知道心,如此持戒就不会太松,而会恰好适中。因为当我们及时知道烦恼升起了,烦恼便无法控制心,于是就不会犯戒。这样一定不会太松的。如果有人喜欢求戒、持戒,却没有觉性以致于很快就犯戒,这样便太松了。也有人特别苛责自己、打压身心,因此修行无法进步。

持戒一定要有快乐!戒是定的基础,想要产生禅定,一定要有快乐。持戒是为了让心轻松、自在、快乐。如果有人想伤害别人、盗取财物、与人通奸、欺骗他人,其心是毫无快乐可言的,更谈不上祥和与宁静。我们兢兢业业的持戒,只是希望心获得快乐与祥和。

因此,不要将戒持到紧张和郁闷的程度,不好用的。若持戒繁多,便自认为高人一等,这也是错的。我们持戒,就要让它真正步上中道。

(三)

同样的,修习禅定也要步上中道。

禅定分几类。如果修定时,心太散乱,追着境界跑,这就是太松,并非中道。如果紧盯与专注,强迫令心不动,身僵硬,心也僵硬,这样又是太紧。

恰到好处的定,也要依靠觉性才能产生。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散乱。心跑来跑去时,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。心通常喜欢跑去想,若能够及时地知道,心便会安住,不跑了。

跑来跑去的心,正是受到烦恼的驱使。如果能够有觉性的及时知道自己的心,那么何时有觉性,何时烦恼便会自动灭去。根本无须灭除烦恼,它便自行灭去,我们只要有觉性的及时知道心的跑动。心跑了,知道,心便会自然安住而没有掺杂丝毫的刻意。如果放任让心跑掉,会太松;如果有意识的让心安住,又太紧。

我们修定时,感到紧吗?有谁依然感到紧绷?几乎全是啊!(笑)还以为是别人呢,其实是我们自己。经行时,心会比平时紧绷,体会到吗?修定时,心的紧绷程度超过平时的状况。哪怕仅仅想到观呼吸,心就已经开始紧了。

接下来观呼吸试试,有觉性地呼吸,有谁觉得心是自然的、跟平常一样,有吗?谁觉得心比平常僵硬吗?好几个前面举手的人,后面还要举手。(笑)

一开始修定,心就会发紧,还以为和平常一样呢。这是不行的。看到了吗?一旦想到修行,就会很容易踏上“太紧”这条路。若不修行,又走到“太松”那条路去,心便会彻底迷失。

(四)

最后是开发智慧的阶段,也要走上中道。因为害怕愚痴而去努力思维与推理,这就是太紧;只是觉知自己,以为智慧将会自动生起,这又是太松。

修行一定要竭力走上中道。要走上中道,必须依靠觉性。慢慢地体会与观察我们的心。什么时候心走神了,即是太松;什么时候控制身、打压心,即是太紧,就会紧绷、沉重、僵硬、昏沉、迟钝。

普通人往往太松,始终随顺着烦恼而动。修行者又太紧,控制身、打压心。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,只是我们需要及时地知道。

刚起步时,稍紧一点没有关系,即便是觉性都要有意识地去做,太松了则会没有觉性,太紧了,又会强迫自己有觉性。

如果觉性是自然生起的,身体移动了,知道;心移动了,也知道,毫无刻意的成分,这样的觉性是没有强迫的,刚好处于中道。如果强迫它,就会紧绷;如果太松了,就会没有觉性。要慢慢的体会,最后一定要走上中道才行。

要走上中道,无需做什么,只要不断的训练,让觉性多起来。依靠觉性作为工具!而觉性源自于心牢记了种种状况。要慢慢的体会、观察我们的心。没有觉性就会迷失,太过用力则会紧盯与专注。

如果迷失在松的这边,心会下堕;如果太紧,心又会上升。隆波已经讲过很多次天神请教佛陀的故事。

天神问:“世尊,您是如何超越如海般的烦恼的?”

佛陀答道:“超越烦恼的大海,依靠的是既不懈怠,也不精进。”

不懈怠也不精进?天神听了感觉发懵,不懈怠还好理解。为什么还要不精进呢?不精进能够跨越烦恼、成为阿罗汉吗?本来天神以为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,来问佛陀只是为了切磋一下。当佛陀说,跨越烦恼大海是因为既不懈怠也不精进,他马上放下身段,请佛陀解惑。

佛陀解释说:“如果懈怠,就会下堕;如果精进,则会上升。”懈怠就是放任自心随顺于烦恼,疏于修行。下堕到哪儿呢?恶道。心的自然特性就是一直下堕!为什么?因为烦恼总是开始又香又甜,结局又苦又辣。谁都喜欢香甜,对吧?尤其是眼前的利益,捡到篮里都是菜,捡了再说!完全随顺于烦恼。只看到眼前的香甜,至于后面,再说嘛。心的自然特性就是喜爱快乐、舒服,贪图漂亮、美好,所以很自然的随顺烦恼而堕入低处。修行越迟,下堕越多;修行越早,下堕越少。年龄越大,修行越难,这样说并不是要打击年龄大的人。年龄大而修行好的也不乏其人,但是一定要心意坚决、敢于突破!小孩子修行更单纯些,没什么负累。

佛陀教导说,如果懈怠,持续地放任心去随顺烦恼,就会下堕到恶道,依据烦恼的力量而下堕至阿修罗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。如果精进,心则会上升,升到哪里?升到善道,成为人、天神、梵天。但是统统达不到涅槃。

下堕与上升是相对的,只要还有下堕和上升,还黏着在相对之上,就不可能涅槃。因为涅槃刚好在正中,涅槃在中道上。如果下堕,就会构建出低劣的生命形态;上升则会构建出高等的生命形态,同样不圆满。

天神听完,就悟道了。现在我们听了同样的法,却没有悟道,是因为波罗密与天神不一样啊。所以我们要多听法,多看实相,持续地看。

修行没有更多的内容了!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。仅此而已。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核心,要牢牢抓住核心。

(五)

修行的方法不计其数,核心原则却仅有一个:有觉性的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!

无论方法有多少,核心原则就是这个。有人先修禅定,后开发智慧;有人先开发智慧,后产生禅定。但是开发智慧的阶段必须要有定,至少要有刹那定,如果没有,是行不通的。

老一辈的修行人认为,一定要先能够入定,如果不能入定,就无法开发智慧,他们以为佛陀是如此教导。说的对,可是佛陀教导的不只是这样而已!

佛陀是法王,他的教导浩如烟海。佛陀的法并不只是说:人人必须先修禅定才能开发智慧。因为有人适合先开发智慧,细腻的禅定会后续生起。有人则娴熟于修定又精通观心,便能禅定与智慧同步进行,但必须两方面都很在行。如果只精通于观身,是无法在禅定中开发智慧的。因为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,看到的是(心的)禅支的生灭。

解脱有三条路,核心原则只有一个: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。

有一类人适合先修禅定,心安住且中立以后,维持时间长且定力也强。达到二禅之后,觉者独立而凸显,甚至能够持续数日。一旦觉者独立而凸显,就无法通过观心来开发智慧。因为心已经静止不动,毫无可观之处。所以要观身或是观受,最好是观身。

如何以观身来开发智慧呢?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的实相!安住且中立的心,就是有禅定的心。

如果谁是先开发智慧后有禅定的,首先必须以基础的禅定——刹那定,作为起步。训练方法就是,选择一种隆波教导过的技巧,比如:念诵佛陀,及时地知道心跑掉了,可能是跑去思维了,或是跑去紧盯着佛号,或是紧盯着空。又或者观呼吸时,心跑掉了,要及时知道;跑去盯着呼吸,也要及时知道。如果观腹部起伏,心跑掉了,及时知道;跑去紧盯着腹部了,也要及时知道。如果是练习隆波田的手部动作,心跑去想了,要知道;心跑去紧盯着手,也要知道。经行时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到脚上了,也知道。

明白了吗?任何方法均可,核心原则是一样的。不可能离开核心原则。有觉性的及时知道“跑掉”的瞬间,“跑掉”就会熄灭。心会自动具备禅定,不过只是一刹那具备,很快又会再次跑掉,再跑了,再知道,又会再次安住。跑掉了,知道,跑掉了,知道,这样觉知的频率越来越高,就会在心底生起一种感觉:好像可以一直“知道”,仿佛它有延续感。而事实上,它是刹那、刹那生灭的。刚一跑,立即知道,刚一跑,立即知道。就会感觉似乎整天都在“知道”。

依靠觉知自己,心便可以安住。心和自己在一起,既未迷失,也未控制或强迫。如果强迫让心安住,心会僵硬,这样就太紧了。心跑了,知道,依赖觉性及时的知道心“跑掉”,心就会毫无强迫的自然安住,如此的安住刚好是中道。心安住之后,依然用原来的原则: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。

以这个方法修习禅定,就会既觉知身,也觉知心。身体移动,知道;心移动,也知道。哪个所缘更为清楚,就去知道哪个所缘。

跟随隆波学习的人能够感觉到吗?身体移动,知道;心移动,也知道。我们走的是一条使用刹那定的路,也就是当下的一瞬间、一瞬间。觉性瞬间知道身,而心安住,就会看见身不是我;觉性瞬间看见苦、乐,心安住成为观者,就会看见苦、乐不是我;觉性瞬间看见烦恼,心安住成为观者,又会看到烦恼不是我。它会清楚的照见身与心。

(六)

如果频繁地训练,即便睡着了翻身,也能够清楚的知道。谁可以做到?谁睡觉时能够觉知的?不是一整夜,只是某个片刻。有的话请举手。这说明修行很用功。就这样平平常常的训练,睡觉时就去睡觉,(觉性)它会自行运作。

如果练习到睡着以后觉性也能生起的程度,死亡就没什么好怕的了。必定会好死(笑)。为什么呢?因为临终时会出现画面,类似于梦境,可能看到我们即将出生的情景。一旦看到上刀树、下油锅,心便会害怕。此时觉性自动生起,恐惧瞬间就消失了。地狱将因觉性的生起而消失。觉性生起时,不善法不可能生起。因为心已经是善的了。

有些人不断造业,比如每天杀鸡,临终时就会看到鸡被割喉,而自己正经历同样的痛苦。此时,如果觉性炉火纯青,就会看见心正在受惊。觉性瞬间生起,心就会安住,不会堕入地狱,因为心没有随境流转。又或者看到作恶的工具,也许由于自己曾经拿武器去伤害别人,这时,难过、愤怒、恐惧会生起,推我们堕入地狱。诸如此类的种种临终预兆:可能看到将要投生的处所,也可能看到造过的业或是造业用的工具。看到这些,心会陷入去抓取它们。若是好的,就投生于善道。若是坏的,就投生在恶道。

如果经过足够的训练,觉性能在噩梦时立刻生起,就不必再害怕。但绝对禁止再度为非作歹,否则禅定将会退失,优良品德也会退化,噩梦又生起时,心就会陷入的。

如果训练到做梦时觉性依然可以工作,几乎就不用害怕堕入地狱等恶道了,因此大家要努力。如果达到这种程度,即便未证初果,也能往生到善的处所。

经典提及的小须陀洹果,就是证得遍知智或思维智(即十六观智的第三观智)的人,其会明白身体是无常的,因为身体以前是一种状况,现在是另一种状况;其清楚心也是无常的,每天的心都不曾相同过。他并非看到当下的实况,而是经由对比而获得的,称为“思维智”。

如果觉性能够未经刻意而自动生起,保证下一世不堕恶道。请多多的用功!一旦不好的境界产生,觉性会在瞬间生起。这是可以训练达到的。

谁还会做噩梦?请举手。谁做了噩梦之后能够觉知的?请举手。很好,人数不少,不愧是隆波帕默的弟子。而不是在噩梦之后大汗淋漓惊醒,以为自己还在被追杀,这样觉性就太弱了。持续训练,慢慢就会一点点好起来的。

这个隆波现在在讲什么?(笑)讲来讲去怎么讲到这个了。很感兴趣,对吗?(笑)

多多的训练,直至不刻意也能“身体移动,知道;心移动,也知道”。想让心成为观者,需要反复训练。选择任何一种禅法开始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去紧盯住所缘了,也知道。就是这样练习。

(七)

解脱的第三条路是:禅定和智慧同步。如果禅定与智慧同步,就会直接进入“一心”。

如果先训练禅定,退出之后再开发智慧,就要选择观身。如果修习刹那定,觉知自己以后,就可以开发智慧,深度禅定会在后期出现,此类人既可以观身也可以观心。正如绝大部分的人所训练的,一会儿觉知身,一会儿觉知心。

至于在禅定中开发智慧,需要具备“出神入化”的禅定水平。

“出神入化”包括四个条件,缺少任何一条,都无法在禅定之中开发智慧。

第一,精通于入定。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进入禅定?不能超过一次屏息的时间(笑)。如果是这种水平(隆波示范屏息动作),别想在禅定里开发智慧,这样根本无法“出神入化”的入定。

一定要能够非常迅速的入定,且必须娴熟于维持禅定,不能入定马上就出来了。观察一下,你打坐时,是否心刚一集中就立刻跳脱出来?心一集中就跳脱出来,是无法维持禅定的。禅定若无法维持,怎么可能在其中开发智慧呢?都已经掉出来了。

一定要精通于进入禅定、维持禅定与出脱禅定,不能进去了却退不出来。倘若有人对他说,你的家里失火啦(笑),他却退不出来(笑),这是不行的。

“出神入化”前三条是:精通于进入禅定、维持禅定、出脱禅定。最后一条是精通于在禅定中开发智慧。看到了吗?必须要“出神入化”,才能够没有刻意的开发智慧。如果有刻意,就不是真的。有刻意,就还有贪心。

如果谁走第三条路,修习禅定之后,就会看到禅支的变化。刚才的心有快乐,现在没了。或者刚才的心有去抓取,有“寻”有“伺”,心与所缘打成一片。一旦及时知道“寻”与“伺”,就会看到它们的生灭。心有“喜”,觉性知道,“喜”立即灭去,生起特别清晰的“乐”。觉性知道“乐”,“乐”也迅速灭去,生起特别清晰的“舍”。如果更加深入,身体会彻底消失进入无色界。有时会在无色界之中开发智慧,进一步看见内在的变化,有时心会抓住“空”,有时候心会逆流而上抓住“知者”。心抓住“空”,称为“空无边处定”;心逆流而上抓住“知者”,称为“识无边处定”;心既不抓“空”也不抓“知者”,什么都不抓,称为“无所有处定”。如果具备足够的觉性、禅定和智慧,照见心的变化,就可以在禅定甚至无色界定中,修习毗婆奢那,但要真的“出神入化”才行。

经典记载,最高的无色界定称为“非想非非想处定”,其几乎没有想蕴、没有感觉。经典记载说,惟有精通于观心的圣者们,才能在“非想非非想处定”开发智慧。若仅仅精通于禅定与观心,但是尚非圣者,那么只能在一至七定开发智慧,无法在第八定之中开发智慧。因为后者太过微细了。

无论是禅定引领智慧、智慧引领禅定,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,都无法脱离同一核心原则: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。

比如,退出禅定后,心安住成为观者,看见身体在工作,就会有觉性的照见身的实相,知道身体不是“我”。安住且中立的心并不是刻意安住,是它自己安住的。及时知道“心跑了”,心就会自然安住。修习禅定至二禅之后,心会独立而凸显。只要想到“知者”,心会马上安住,非常简单。但要反复修习,否则这种安住是会退化的。

因此,无论是智慧引领禅定,禅定引领智慧,还是禅定与智慧同步,都离不开隆波所讲的原则——要有觉性。觉性知道身也行、知道心也可以。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也就是具备禅定的心去知道。因此,大家要持续努力,慢慢体会。

(八)

总结如下:第一步,持守五戒。每天持守五戒,心就会慢慢有快乐。想到持戒,心会舒坦满足、容易宁静。接下来就可以修习禅定。如果心太散乱,就要先训练让心休息的禅定。

禅定有两种,既能去训练宁静的禅定,又能训练安住的禅定,这是最好的。隆布特长老,称宁静的禅定为“禅”,也就是“能所合一”的禅定;而安住的禅定,心是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,隆布特长老称之为“定”,也就是“能所分离”的禅定。这两种同样能达到四禅八定。但一种是心和所缘在一起,另一种则是心安住于心。

如果训练安住的心,却又需要休息,就先抓住所缘,比如抓住“佛陀、佛陀”,心跑了,知道,然后心和“佛陀”在一起。如果是观呼吸,心跑了,知道,跑去抓住呼吸,也知道,然后让它和呼吸在一起,呼吸会越来越浅,最后变成光,让心和光在一起,心与所缘在一起,就可以得到休息。

如果做不到,可是又想休息,就使用隆布特长老的小窍门,只是小技巧,不是原则,但能让心迅速宁静下来。在心特别散乱时,长老教导说试试屏住呼吸,屏住之后,用觉性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,不用屏气太久,不然会断气的。稍微试一下,屏住呼吸,抓住那个静止不动的地方,憋不住了,就继续呼吸。好了,睁开眼睛,不用继续了,否则会黏着其上的。

工作疲累又紧张的时候,或是危机的时刻,都可以尝试。比如被上司叫去训斥(深呼吸)先稳定情绪。还有另一个技巧,就是做完之后再修习慈悲观,愿一切众生快乐、安详(笑)。本来是被上司叫去训斥的,结果却说要加薪,这样的情况也是有的。

上述情况均属于禅定,训练它们不是为了催眠别人的心,因为被催眠的心是无法修行的,觉性将会非常弱小。因此,绝对禁止催眠别人的心。如果修习慈悲观的力量非常强大,受到催眠就会被控制,一样需要小心。有些人很厉害,可以大面积进行催眠,法师和居士都要小心。如果怕被人催眠,就一定要有觉性。有觉性,就没有人能够催眠我们。看见了吗?觉性在任何场合与任何时间都是必不可少的。

如果需要宁静,就让心守住一个所缘。如果是应急,比如车祸要死的时候,屏息的刹那,心能够安住,去抓住那个感觉空空的地方,这就是小窍门。如果要抓住核心,就要有次第的训练禅定。刚才说的只是应急之策。

如果无法修习禅定,礼佛念经之后,可以持续修习慈悲观,持续想:愿一切众生快乐,彼此没有怨恨,愿一切众生分享我们的功德,这样重复的思维下去,心便会清凉而有禅定,这种禅定是宁静型的,可以用于休息,然后心就会积极、健康、愉悦。如果修错了,太紧绷了,就会发疯。强迫心去宁静、紧绷,就可能会疯。因此要轻松自在,让心可以休息。

另一种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,是心安住于心。这个取决于修习一种方法:心跑了,知道,心跑了,知道。持续地练习:心跑去想了,知道;跑去紧盯住所缘了,也知道。如此便会得到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禅定。

要用功!持戒之后,训练心有禅定,如果得到两种禅定是最好的。一种用来休息,用来活在世间,让心有力量,另一种心安住于心的禅定用来开发智慧。看见身不是我,苦、乐、好、坏不是我,它们都不是心,完全分开。五蕴散开成一个部分、一个部分的,不再是我。就这样训练,直至心只是知者、观者。

(九)

最后的阶段是开发智慧。谁适合哪条路,就走哪条路。精通禅定的,出定之后观身。而活在红尘的人,只要能够“心跑了,知道、心跑了,知道”,既观身也观心。身体明显,就知道身体,心明显,就知道心。我们无法选择,是觉性在自己选择。如果禅定与智慧同步,就要在禅定之中单纯地观心,无法观身,因为观身的瞬间,心会从禅定退出。

以上几种情况,都离不开隆波讲过的核心原则——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与心的实相。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。

若想要让心宁静,就带它去和一个让它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,前提是这个所缘不诱发烦恼习气,如此就会获得禅定,此即是窍门。奢摩他有四十种方法,秘诀就是这句话!引领心去跟一个让它感觉快乐的所缘持续在一起。

修习毗婆奢那则有三条路:禅定引领智慧,智慧引领禅定,禅定与智慧同步;或者,观身、观受、观心、观法。但依然离不开隆波所说的原则——有觉性,以安住且中立的心,照见身、心的实相。如果没有学习和听闻过,不可能如实照见。要么太紧,比如:观腹部起伏,心会紧缩;经行时,心会紧绷;打坐时,心会紧绷。这样就没有如实,太紧了。如果忘了身和心,又会太松。心如果沉闷,就太紧,如果及时的知道它,就会慢慢松开。

大家跟得上吗?应该是明白了。绝大多数人的脸是发亮的。隆波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,有点后悔,心想,真不该来。漆黑一片啊(笑),找不到一个觉知自己的人,有的只是紧盯!紧盯!时至今日,大家已经有了全然的变化,有谁感到自己进步的?大家已经变了,要用功啊!佛陀的法,会在极短时间之内让人彻底改变,绝不冗长!今天就讲到这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