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要领(上)
2016年05月14日A
泰国解脱园寺
大部分人在修行的时候,都会干扰心与造作心。原来应该是“及时知道心的造作”,结果却变成是“千方百计地去造作心”。
心若不好,就竭力使其变好;心不快乐,就尽量让其快乐;心不宁静,又努力让它宁静。以为好得久一点,快乐久一点,宁静久一点,这样应该不错。然而这是在追求变化的事物,因为快乐、宁静,以及好,并不是恒常不变的。
我们追求变化的事物,得到之后很快又会失去它们,无法保有它们。恒常不变的是————实相、真理、圣谛。它们需要以智慧来领悟,而非以禅定来领悟。想要让智慧得以生起,又需要依赖于某一类的禅定。
禅定分为几类,有正定与邪定之分。邪定是不含觉性的,比如,打坐之后迷迷糊糊地忘了自己,看到鬼、看到神,看到地狱和天堂,甚至还有人吹嘘说看见了涅槃,看见了过去与未来,可是却连当下的名色都没有看见。缺乏觉性的禅坐是没有意义的,即使坐上一辈子,也不会有结果。
正确的禅定是伴随觉性的,又分为两种:其一称为“止禅”,也就是心聚焦于单一的所缘。比如,与佛号在一起,心不跑到别处去;与呼吸在一起,心不往别处跑。伴有快乐、宁静、轻松、法喜的生起,这样的禅定可以用于休息。
修习这种禅定的原则极其简单:以快乐的心,持续地觉知让心有快乐的所缘。
心散乱是因为它缺乏快乐。它跑去看色,希望获得快乐;跑去听声音,希望获得快乐;跑去闻气味、尝味道、感受身体的触感、去想好玩的事情,都是希望得到快乐。可是快乐永远无法有满足的时候,所以只能不断地寻找下去。
看电影,看完又去听音乐,听完又去找食物,吃完后再与朋友聊天……不断地想要得到快乐,最后却是一场空。回家以后,无精打采、郁郁寡欢,不停地寻找快乐,到最后精疲力竭,仍然和从前一样苦闷,于是就又跑去喝酒。
心在不停地寻找快乐,却从未找到过。依赖于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以及所思所想的这些事物,全都是无常的、多变的、无法掌控的。到底看到的色是好还是不好,听到的声音是好还是不好,我们全都无法选择。如果想要在这些事物上寻获生命的快乐,连门都没有。
倘若真的聪明就会明白:散乱而无禅定是因为心缺乏快乐,所以可以找一个让心有快乐的所缘作为诱饵。心就像是顽童,喜欢出去玩耍,如果用铁链把小孩拴在家里,硬是不让小孩出去,他会很苦闷。如果在家里放上小孩喜欢的东西————喜欢读书,就在家里放上书,喜欢吃点心,就放上点心。在家里放上他喜爱的东西,他就不再跑出去了。
心好比是顽童,对所缘充满了饥渴,希望得到这个、那个,却依然找不到快乐,于是不停地四处寻觅。如果我们足够聪明,就会寻找让心感到快乐的所缘,作为临时的家。
需要观察自己在觉知何种所缘之后,心会有快乐。如果念诵“佛陀”以后感到快乐,就念诵“佛陀”;有些人用其它方法,比如呼吸————呼气,有快乐;吸气,有快乐,这样也行。而如果呼气,苦闷;吸气,苦闷,那就别选择观呼吸,那是不会宁静的,心一旦没有快乐,就会想逃去别处。有些人是观腹部升降后有快乐,有些是经行之后有快乐,要审视自己与什么样的所缘在一起有快乐,就选择那一类所缘,一定要懂得选择。
那些会导致破戒与破法的所缘,别碰。比如,喝酒以后有快乐,骂人以后有快乐,打牌以后有快乐,钓鱼以后有快乐……诸如此类的所缘是破戒或破法的,会有不善的果报紧随而至,心无法真正宁静。比如:有些人偷盗财物之后会有快乐,这样心并不宁静,而会非常散乱。
但是对于懂得布施的人,当想到自己曾以合适的方式帮助过别人,心就会快乐与宁静。或者,如果我们很好地持戒,每次想到自己持戒了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,仅仅想到自己很好地持戒,心就会快乐起来。
有时候,心非常散乱,做什么都无法宁静,烦恼习气显现得格外强烈,那里可以思维:生命是不确定的————为什么要爱别人呢?我们不久便会死去,为什么要恨他人呢?不久我们就会死去。这是“死随念”。有人思维死亡以后,心会快乐和宁静;但也有人思维死亡以后,会感到苦闷。如果苦闷就别继续了,一定要体察自己的情况。
每个人一定都要懂得自己去选择————与哪一种所缘在一起会快乐,就选择那种所缘。比如,隆波从孩提时代就修习出入息念。小时候去顶礼隆波李尊者,尊者会把小孩放在自己的膝盖上,教导:吸气念“佛”、呼气念“陀”,然后数“一”……教完之后让回去用功,隆波答“好的”,并不是口头应付,而是真的每天用功。
坐着观呼吸之后,心就有快乐,为什么呢?小时候坐着观呼吸,并没有期待要得到什么,隆波李尊者教导观呼吸,隆波就观,因为没有任何期待,心很快就宁静下来,宁静之后有快乐,于是爱不释手。之后就精进地观呼吸,每天用功不懈,从不放弃,因为心有快乐。
我们一定要观察自己而非参考别人。如果别人观呼吸后有快乐而我们没有,就别选择观呼吸。要选择不违背戒与法,同时让心快乐的所缘,觉知所缘时,心必须要有快乐。
比如隆波观呼吸之后,心就有快乐。假设观呼吸以后并不快乐,却有想要宁静的贪心。像这样呼气、吸气(隆波演示急促地呼吸),心是不会宁静的,因为没有快乐。所以隆波常说:开始时,先甜甜地笑一笑。让心放松,别想太多————别以为修行很难,非得这样或那样,那都是自寻烦恼。想得到太多就会心烦意乱。
修行真的很简单,并没有什么难的,就是轻轻松松、平平常常地觉知自己而已。修行原本是应该轻松而自然地觉知自己,结果绝大部分人却变成了自我打压,只剩下苦闷。若以苦闷之心去觉知快乐的所缘,是不会获得宁静的。
修行是一门艺术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首先,必须懂得选择所缘。
其次,懂得以正确的,好的,舒服的心,去轻轻松松地觉知所缘,有的只是快乐和舒坦————以有快乐的心,觉知让心产生快乐的所缘。快乐与快乐相逢,心即刻就会宁静。为什么?因为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。经典教导道:快乐是生起禅定的近因。而大部分人是蛮干式的修行,结果只有苦闷,根本无法入定。因为练习错了,没有事先学习或者学偏了。
好,甜甜地笑一笑,心情舒坦,要用平常心,要这样来一下(隆波演示深深地呼气)。对,就用当下这样的心,看着身体在呼吸,别期待获得宁静,游戏一样地觉知,轻轻松松地,立即就宁静了。一眨眼工夫,就会宁静下来。快乐与快乐相逢,禅定便会生起。
这属于第一类禅定,为了让心获得休息。如果能够做到,那么在高压力、高强度的工作面前感到不知所措时,就可以修习自己的禅定,睁眼或闭眼并非是重点。
隆波还是居士的时候,工作强度非常高。当时是在国家安全局,工作繁重,各类资讯庞杂,棘手的问题层出不穷,压力山大。在坐着等开会的时候,就自己修行,眼睛是睁开的,其他人并不知道。
无需摆出禅坐的姿势,别以修行来炫耀,否则别人在以后会对我们要求过高。如果一本正经地禅坐给别人看,未来某天我们若是生气了,就会遭到指责:“你是怎么修行的?竟然还会生气?”或“你是怎么修行的?怎么还贪?”即使隆波这样修行,也还是被朋友嘲讽:“你是怎么修行的,还娶老婆?”隆波也会反驳说:“我还没有修行到那个阶段呐。”因此,无需让别人知道我们在修行。
我们自己修行,无需炫耀,这是轻松而安全的。白天上班吃完午饭之后,隆波会去经行,走去附近的寺庙礼佛然后返回。别人问:“去哪里了?”答道:“去礼佛。”。如果只是去礼佛,别人不会说什么,如果看见我们修行,群魔就会出来围攻。所以一定要聪明,才能从魔群里脱险,否则别人会对我们要求过高,那样太累了。
只需要轻轻松松地修行,每天不断地用功。此类禅定用于休息。压力很大的时候,让心集中下来,即刻就舒坦了。有时候工作赶时间,休息不够就会非常累,如果让心集中起来,又会增多几小时的精力,就像是中间打了个盹儿。这需要慢慢练习。
或者到了无计可施时,也可以运用禅定————比如去看医生,有谁整过牙齿?整治牙齿时会发出可怕的声音,对吗?就像在挖掘马路,叮叮哐哐,非常可以且十分疼,怎么办?有些医生性子急,刚注射完麻药,还没起效,阿姜宋猜尊者碰到过,一注射完麻药就拔牙,尊者大叫:“噢!噢!”牙齿拔掉后,医生安慰说:“很快就会麻,疼痛很快就会消失。”遭遇过如此惊悚的经历。
或者,即将要翻车了,若有禅定,心就会瞬间集中下来,如果死期已至,也会死得不错,若是还有活着的福报,就能逃过一劫。如果真的死掉,也会去到善道。
禅定可以有非常多的用途。或者修习禅定之后发愿————看见他人受苦受难,悲悯众生,透过发愿祈祷,也能产生神通。比如曾是杀人狂的鸯掘利摩罗证阿罗汉以后,看到一位妇女遭遇难产。尊者发愿祈祷说:“自从我出家以来,未曾伤害过其他众生。愿这样的真言能护佑你平安生下孩子。”若有真言,加之心有禅定,就会收获神通。因此,禅定的用途非常多。
这是小孩玩具式的禅定,称为“让心宁静的禅定”。
尚有更殊胜的禅定仅存于佛教之中,别处没有。即是“心安住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”的禅定。
大家去查阅字典,“禅定”并没有译成“宁静”,“禅定”的正确注解是“安住”。大部分人一想到禅定都只想到宁静,过于肤浅了,宁静型的禅定仅是用于休息的,最重要的禅定是心安住的状态。如果心从未安住过,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。
泰文有个简单的说法,“心安住”就是“心与自己在一起”。即:没有忘记自己。有身觉知身,有心觉知心。心与自己在一起,并未游荡去别处。这样的禅定是最殊胜的,可用于开发智慧。
心与自己在一起之后,才能探究身心的实相。探究身的实相,探究心的实相,称为“修习毗钵舍那”,这仅存于佛教之中。不修习毗钵舍那就不可能体证道与果,无论禅定如何精湛,心如何的宁静与快乐,都无法证悟道与果,那完全是两回事。
正如佛陀在尚未觉悟成佛之前,儿时也曾经打坐,禅坐之后,心安住起来,那时只是证到初禅……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,这实属修行人的常态。如果前生有修行过,孩提朝代就会显现出来,又会再次忘记。
他出家以后跟随隐士们学习,修习来到八定却发现依然不是出路。从初禅来至八定,抵达八定一定要经过初禅,为什么初禅的时候对,八定却不然呢?因为两者是全然不同类型的禅定。跟随隐士们学习的是让心有宁静和快乐的禅定,而用于开发智慧的,则是心安住的禅定。
让心宁静的禅定,其特征是:心是一,所缘是一,心与所缘待在一起。比如心与佛号宁静地待在一起,不跑去别处。或者,心只与呼吸待在一起,不跑到他处。心是一,所缘也是一,即刻就获得宁静。因此,宁静型禅定的特征是:心是一,所缘也是一,一对一,依偎在一起。
而用于开发智慧的禅定,其特征是:心是一,即安住而独立自主,所缘有成千上万也行, 如此将会看见所缘始终不停地变化。“所缘”是专业术语,即“所观”。被心深知的事物,称之为“所缘”。心是什么?心是“能观”。所缘是“所观”。两者即为“能观”与“所观”。
在修习用于开发智慧的第二类禅定时,心是一,心不会居无定所,心不会四处跑动,而是在觉知自己。所缘可以成千上万,即来即去,即生即灭。比如:呼气的身体,生了就灭。吸气的身体,生了就灭。站着的身体,走着的身体,坐着的身体,躺着的身体,不停在变化,所缘一直变化。或者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,变化不断。
心是轻轻松松的观察者,仿佛在看电影、看戏剧,而非去当演员。看电影时,我们不会跳进屏幕里,对吗?只是远远地看,轻轻松松地看。同理,观照名法与色法不停地变化时,我们是轻松自在的看客,无需跳进屏幕或登上舞台,只是悠闲的观众而已。
这样就会看到“剧情”来了就走,生了就灭:“站着的”临时存在就会消失,变成“坐着的”,“坐着的”临时存在就会消失,变成“躺着的”,如此不断变化;或者“呼着气的”消失,生起“吸着气的”,“吸着气的”消失,生起“呼着气的”。
看戏的时候,戏剧在自行演绎,我们不需要去干扰戏剧本身的进程。一会儿上演喜剧,临时存在然后消失;悲剧取而代之,临时存在而后消失。
我们观看的正是自己身心上演的戏剧。身体演戏给我们看,所有的感觉与念头演戏给我们欣赏,我们只是轻松悠闲的观众。继而就会看到快乐来了就走,痛苦来了就走,生气来了就走,妒忌也是来了就走。
如果真去看戏————妒忌的剧情,是不是也有演完的时候?假如开篇到结局全是妒忌,谁还会看呢?谁能整天一直在看妒忌,对吗?内容一定要有变化,时好,时坏,时苦,时乐。如果通篇是悲剧,没人会想要看的,未免太淡而无味了。
观看真实生命的戏剧就会发现,剧情不停在变化。如果观看正在自己身心上演的戏剧,就会发现每一部分皆是临时存在而后消失。快乐临时存在而后消失,痛苦临时存在而后消失,贪、嗔、痴临时存在而后消失……就是如此,仅以主旁观者的心持续观看。
那么,如何才能生起仅仅作为旁观者的心呢?必须经由训练而达到,无法不劳而获。在通常情况下,心一直处于迷失之中。大部分是不知不觉迷失在念头的世界里,隆波在出家之前就讲了(隆波在出家前已经开始教导修行)————“世间找不到觉知自己的人,只有迷失者。醒来的只是身体,心从未醒过。心始终活在念头的世界、梦的境界里。”
如何做,心才会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?持有正确禅定的心,才能做到。并不是醒过来之后,枯燥干涩,也不是觉醒却苦闷,也不是醒来之后是呆滞的。
要想让心成为知者、觉醒者、喜悦者,即让心拥有正确的禅定,依赖于训练————修习任何一种禅法,选择原先让心宁静的所缘也行。比如隆波以前使用的是观呼吸,心有快乐,跑去与呼吸在一起,呼吸是让心产生快乐与宁静的所缘。只需稍做调整,就能令安住型的禅定生起:身体呼吸,心只是观者。心跑到呼吸上,及时知道;心跑去想,及时知道。在这个方法中,重点并非是观呼吸,呼吸只是背景,我们观看的主角是————心。
修习此类禅定是为了直接探究心,这就是“心学”。重点是观察心,而非所缘。第一类宁静型的禅定,重点是所缘,带领心轻松温柔地与所缘在一起,获得休息;第二类安住型的禅定,重点是心,不再是所缘,所缘只是背景,用以及时地知道心。
有一次隆波去探望麦张谛(阿姜摩诃布瓦尊者的妹妹),她问:您是怎么修行的,我们的心会来到同样的地方?
隆波回答说自己是修习出入息念,心一旦宁静,就会在这一带(隆波指着鼻尖附近)亮堂起来,然后就及时地知道心,而非去觉知光。
若是觉知光,称之为“觉知所缘”。及时地知道心————心跑去想,及时知道;心跑进空与光明中,及时知道。及时地知道心,最终禅定生起了,就可以开发智慧了。
她回答说:如果是那样,我们是完全一致的。
但她不是采用观呼吸的方式,阿姜摩诃布瓦尊者教她念佛号,念诵“佛陀”,心宁静下来也会在这里发亮,然后及时地知道心————念诵“佛陀”,心跑掉,及时知道;“佛陀”、“佛陀”……心跑了,及时知道;“佛陀”……心跑进空了,及时知道。不断地及时知道心,然后禅定生起,进一步开发智慧。
她就是这样回答的。
因此,我们使用了同样的原则:修习一种禅法并不是带领心去抓住所缘,否则就变成第一类用于休息的禅定了。
第二类禅定,是修习一种禅法,及时地知道心。心只有两种状态:一种是走神,心跑了;另一种是跳进去抓住所缘。比如观呼吸,有时心会跑去想,有时会抓住呼吸,要及时地知道心的跑动。
跑动的心,即散乱的心,与安住的心是相对的。心始终动荡不安,四处窜动,时而上浮,时而下沉,到处奔波。要及时知道跑动的心,而非禁止心去跑。及时知道“跑动”的刹那,“跑动”自行灭去,真正的禅定自动生起,为什么?因为心跑来跑去,是被散乱所驱使,散乱是一种烦恼习气,属于五盖之一。何时有觉性及时地知道,何进散乱就会灭去。
使用的就是这个原理————何时有觉性,何时就没有烦恼习气。
要让心有禅定是极其简单的,并非禁止散乱,也无法禁止,因为没有人能够掌控心。因此别严禁散乱,而是散乱了知道它散乱。有觉性及时知道散乱的刹那,散乱会自行灭去,无需再做什么,仅只是知道散乱,禅定就生起了。
心大部分时间是散乱去做什么,体会一下。心散乱到六个根门——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。散乱到心,就是散乱去想了,心散乱得最频繁的根门是心门。心一整天在想,对吗?
试着闭上眼睛,心会想吗?试着把耳朵捂上,心会想吗?会!甚至睡着的时候依然在想,称为“做梦”。即便眼不看,耳不听,心依然会跑去做梦,深陷在念头里。因此在六个根门里,心跑去想最为频繁。
修行的时候,何必选择“虾兵蟹将”呢?擒贼先擒王————及时知道迷失去想的心。修习任何一个禅法作为背景,比如轻松地觉知呼吸,然后及时地知道心。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去想了,知道。再附加一个————心跑去抓住所缘了,也知道。能够觉知这两者,心就无处可逃,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跑去想。
去用功吧,真正的禅定便会生起。真正的禅定生起了,才能开发智慧。
开发智慧包括两个部分:一部分不属于毗钵舍那,另一部分属于毗钵舍那。超越毗钵舍那的智慧属于出世间的智慧。有人同样将它归为毗钵舍那的智慧,而有些经典认为不是,因为那时并没有做什么,那属于圣道里的智慧。
步入毗钵舍那需要具备初阶的智慧。第一阶的智慧是分离名与色,专业术语称之为“名色分别智”。名色分别,是指名和色被分离成一个一个部分。
甜甜地笑一笑,看到了吗?身体正在笑。感觉到了吗?身体正在笑。试着点头,感觉到了吗?身体在点头。看到了吗?身体在移动,心是感觉的人。这就是训练名色分离,并不深奥或复杂。
有人误以为分离名色必须禅坐,将心从色身抽离,如果不返回的话,心抽离以后就跑出来游玩了。这不是隆波所讲的分离名色。心从身体抽离之后,去天堂与地狱旅游,隆波将此归为幼稚的禅定。
好的禅定是心与自己在一起不会四处逃窜。
再甜甜地笑一次,感觉到了吗?身体在笑。试着动动手,感觉到了吗?身体在动。只是感觉,只是感觉,只是感觉。
看隆波的脸————就只是如此感觉,别这样(隆波做表情演示),这样不可取,已经不是“就只是感觉”了。是什么在笑?看见身体在笑吗?看见身体点头吗?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。如果看到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,说明已经开始分离名色了。
接下来继续体会————身体是随顺因缘的。为何身体要行、住、坐、卧?因为心在指挥。有其生起的因缘,并不会无缘无故生起、无缘无故走动,事实上,是心在偷偷指挥。比如过一会儿,大家要去食堂,等到隆波宣布可以自由活动了,大家不会跑去别处,而是去同一地方。为什么?因为心是总指挥————必须现在去,否则很快就没吃的了。身体之所以移动,是因为心在指挥。
心在什么时候变化?知道吗?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触所缘后,心就变化。就会明白————不存在“无缘无故”,一切都是有因缘才生起。快乐有快乐生起的因缘,痛苦有痛苦生起的因缘。如果接触满意的所缘,就会生起快乐,接触不满意的所缘,就会生起痛苦。我们无法选择接触满意还是不满意的所缘,也无法选择是苦还是乐,它们是自己来的。我们慢慢照见一切有其因缘,而非无缘无故,也会明白一切都不是永恒的。
一会坐,一会站,一会走……不停变化,刚才呼气,现在吸气……变化不断,就会感觉一切都是无常的。这个身体是无常的,不停变换姿势和呼吸。或者照见心是无常的————昨天心情还很好,今天却很糟,每天都不同;即便同一天,早上心情好,晚上却烦躁;中午非常生气,下午则开始昏沉、懒惰等等,下班时又手舞足蹈,出去玩,回家时已经疲惫不堪……感觉一整天都在变化,就会明白感觉是无常的。
早上、中午、晚上从未相同过,就已经开始照见“三法印”,属于照见不同境界或状态之间的“三法印”。昨天的感觉跟今天不同,于是分享说————感到“无常”。此“无常”是透过对照两个不同的境界或状态而来,尚未来到毗钵舍那的程度。
我们有以前的旧照片吗?去年的照片与今年的已经不同了,有感觉吗?拿出照片来翻————天!老了这么多!由此得出————生命无常:以前年轻,现在衰老。这是对比不同的境界或状态,并非修习毗钵舍那。
修习毗钵舍那要照见“当下正在发生的”。不是对比过去和当下,而是看见当下正在发生的。“当下正在发生的”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。
试着感觉一下。先甜甜笑一下。现在有快乐了,看见吗?身体正在笑。感觉到了吗?身体不是“我”。试着点头,用觉知自己的心去感觉,感觉到了吗?它不再是“我”。
心安住的时刻,在正确禅定生起的刹那,就会看到当下的这个色不是“我”。当下的色,有时只是不断被苦迫着,一会儿饿,一会儿冷,一会儿热,一会儿酸麻,一会儿要排泄等等各种状况。照见当下它有的只是苦,有的只是“无我”。
必须照见同一个,才称为修习毗钵舍那。而不是去年身体不好,今年变好————说明无常,这样不行,两者间隔太远。
或者,观察到了吗?心里通常有三种感觉:时而苦,时而乐,时而不苦不乐。隆波并未强调身体的感觉,因为身受会变换地方,一会这酸,一会那痛,跑来跑去,居无定所,很难观察。因此只是选择心的感受。心里的苦、乐,不苦不乐并不会逃去哪里。出没在同一地点,观察起来容易。
当下谁有快乐?请举手。当下谁有痛苦?请举手。当下谁不苦不乐?请举手。当下有谁不知道的?不知道自己当下正在苦、乐、不苦不乐吗?确定没有吗?如果有,就不正常了,差不多就是疯子或接近疯子了。就只是这样,都不知道吗?当下自己是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都不知道吗?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。
如果不观苦、乐、不苦不乐,也能观烦恼习气。为什么不教导观善法?因为善法不怎么生起。已经讲过,我们要观察常常生起的。比如“心跑去想”常常生起,就可以观察它。自己的唾液有味道吗?有,但我们不知不觉。如果是别人的唾液,我们就会知道,对吗?对自己的唾液没有觉知,因为习惯了。隆波并没有教导去观味道之类的,因为很难。
以观察频繁生起的事物。“心跑去想”是经常生起的,对吗?或者自己的烦恼习气常常生起,善法却不太有。观察烦恼习气,就像佛陀教导的:心有贪,知道有贪;心无贪,知道无贪。佛陀教导的顺序并不是:心无贪,知道无贪;心有贪,知道有贪。为什么?因为绝大部分有的是烦恼习气。烦恼习气几乎一直主宰着我们的心。
谁是贪欲型的?碰到什么都想要,请举手。别人的老公也想得到吗?女人怕这个,赶紧放下手。如果贪欲重,要及时地知道。眼睛看到色,心喜欢,知道喜欢,心贪了想得到,也要知道。耳朵听到声音,想得到,心贪了起来,要知道。比如听到甜美的女声,心坠入情网,属于贪欲,一旦喜欢了,爱上她了,要及时地知道贪心。
谁的贪欲心重————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触外界,全都贪的?一旦心贪了起来,要知道它贪。刚才没有贪,现在有了。一旦有觉性地及时知道,贪欲就会消失。刚才有贪,现在没了,不停地交替。一会儿贪、一会儿不贪、一会儿贪、一会儿不贪。正如佛陀开示的:心有贪,知道有贪;心无贪,知道无贪。
谁嗔心重?生气的大内高手谁举手。哦!这个生气始终领先!有人脾气特别温和,性格特别好。问说:谁属于嗔心型?此人居然也举手。问他:“生什么气?”“我有妻管严,每次想到都会不寒而栗”。怕老婆也属于嗔心,是嗔心家族的成员,因为怕老婆时,心会不愉悦。
谁是自卑型的?自卑也是嗔心家族的。妒忌型的有吗?谁属于妒忌型?感觉有些人每一次都举手,说明你圆满地拥有每一个烦恼习气,好在自己有看见。
生气的时候,及时知道,就会看到它只是临时存在,一会就不生气了。生气、不生气……不断交替进行。
谁特别散乱?请举手。又是老面孔。心散乱是就是“心跑掉”,但直接观散乱是很难的,需要寻找临时的家————“佛陀、佛陀”,或者观呼吸,心跑了,及时知道,这样容易观。如果直接去观散乱,要难于观贪与嗔。
观嗔心最易,观贪心稍难,观心迷失则是最难。“迷失”是细腻的烦恼习气,很难观察,而“生气”则很容易。如果特别容易生气,说明很有福报,即便是刚从地狱出来,原先根基不好,修行起来却会容易。为什么刚从地狱出来会修行容易?因为害怕地狱之苦。
因此,特别容易生气的人可以观察:一会生气,一会生气消失;特别容易贪的人:一会贪,一会贪消失;特别容易迷失的人:一会迷失,一会知道;一会迷失,一会知道。
如此训练就会看到:贪心是无常的,无贪的心也是无常的;生气的心是无常的,不生气的心也是无常的;迷失的心是无常的,觉知的心也是无常的。
我们会一直看见生灭,然后明白自己无法掌控。这就是开发智慧。
开发智慧是如身本来面目地照见身,身是什么?身是苦,身不是“我”。
开发智慧是如心本来面目地看见心,心是什么?心是无常之物,心不是“我”。
去吃饭吧。拖堂了一会,因为赶着做完总结。
请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