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凡夫步入圣者

隆波帕默尊者

泰國皇家體育健身俱樂部

2013年2月24日

(一)

各位吉祥如意!

這是隆波第一次在賽馬場講法,可以宣佈「佛法」為獲勝方。

其實大家看起來並不像是賭馬客,根據隆波的觀察,今天的大部分聽眾,在社會上都擁有舒適而優渥的物質條件,有身份、有地位,生活相當不錯。

這些是我們以往累積善行而得到的果報,至少是自己打拼過來的。

我們不斷累積各方面的知識與能力,今天才能夠在社會上獲得舒適的一席之地。

生活過於舒適,卻反而容易疏忽,有人會想——目前生活舒適無慮,等以後困難了再去修行,現在只是先聽聽。

如果我們認為今天只是先來聽法,等到哪天生命出了問題再考慮修行。這就像是計劃著等到某天落水以後,再學習游泳。來不及的。

我們必須在落水之前就訓練讓自己精通水性。也許根本不會落水,但萬一落水了,便可以游泳自救。

如果要等到生活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問題才開始修行,那就太過於疏忽大意了,或許我們會徹底的沈入水底。

即便我們的生活舒適,苦也有可能隨時現身,並不是有地位的人就毫無憂患。有些人只是例行身體年檢,就發現了癌症或奇怪的疾病。現在患上怪病並且很快去世的人,非常的多。

生命之中充滿了不確定。

或許我們正在經營生意,以為一切會一直順利,一旦政治略有變動或世界經濟稍有起伏,就可能傾家蕩產。生活有的只是不確定。

即便我們可以管住自己,家庭也還是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:丈夫變心、妻子出軌、孩子吸毒、子女賭博等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。

因此,縱使今日我們衣食無憂,地位顯赫,也無法保證能永遠的快樂下去,因為一切都是不確定的。如果我們沒有疏忽大意,就會早作準備,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。

倘若生命並未遇上任何問題,算是我們額外的收穫。比如學會了游泳,即使沒有遭遇落水或沈船也毫無損失,因為會游泳了,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收穫。

所以,我們今天學法,就要從今天開始正確的理解,趁今日苦尚未如猛獸般來襲。惟有如此,當某日痛苦來勢洶洶時,我們才能戰勝它,才會比別人更為具有優勢。

(二)

學法是投資——是給生命注入原始資本,我們學法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資本。

從孩提時代起,我們便開始努力學習,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,為生命注入原始的資本。與此同時,如果我們也能夠見法,更會獲得無窮的利益,這是令生命獲得安全與穩健的原始資本,勝過人壽保險。參加人壽保險的人,能夠不死嗎?無論如何保險都難逃一死,對吧?

生命是無法確定的。然而,如果我們修行——那麼我們活著就能快樂的活著;我們臨死時也能快樂的死去;即便必須與所愛者分離,也不會過於痛苦;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是生命之中發生了嚴重問題,我們都可以從容的面對。

要讓心做好準備,莫要疏忽。倘若認為生命將會永遠順遂,那就過於馬虎大意了。無論是誰,某天都必然會遭遇到最大的損失——失去生命。我們必然會死,有些人在死前就失去了愛人和財產,一切都是不確定的!

因此,隆波邀請各位先來學法。在自己尚有精力,身體也仍然健康的時候,就開始學習。

在佛陀的時代,佛陀曾經舉過實例——在寺廟門口,有一對在乞討的夫妻。若這對夫妻在年輕的時候聞法,就可以體證阿羅漢;若他們在中年的時候聞法,就會依次體證二果、三果;可是如今他們太老了,已經財富耗盡,成為乞丐,現在即便聞法,也將一無所獲,只能乞討直至命終;此生注定下墮,損失是極為慘重的。

而我們目前還很健康、還有機會,如果已經聽聞了正確且殊勝的法並且開始實踐,那麼當實踐正確且達到一定的量之後,或許今生就能見法開悟。

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都是真實不虛的。如果實踐正確且量足夠,就有機會抵達那樣的境界。涅槃真的存在,涅槃不是理想、不是烏托邦,它是真實無欺的。離苦且離於造作的涅槃,真的存在。

當我們遠離了掙扎與造作,就能日日夜夜,無論是醒是眠都具足寧靜與祥和。內在擁有幸福與喜悅,無與倫比,無窮無盡。這樣的境界真的存在!

通往這個境界的路——體證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的路仍然存在,親見涅槃的路也依然存在。那是佛陀指引給我們的,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它。

(三)

隆波不建議大家以「博採眾長」的方式學法。有些人喜歡這裡聽法,那裡參禪,不斷變換,到頭來卻是一頭霧水。

學法應該一門深入,直至真正領悟。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則,開始正確的實踐並且達到一定的量——就像是參加特別嚴格的課程,在這段時間,必當全力以赴。如能順利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且投入足夠的量,就會次第地收穫清涼與喜悅的成果。這是非常值得的!

修行如同逆水行舟——需要一鼓作氣,越過水流湍急之處。如果划划停停、船進進退退,最終就會毫無進展。我們需要忍耐與堅持,直至涉水越過急流。一旦跨越了,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前了。

一門深入的逐步用功,讓法抵達自心。若是明白了方法,體證初果須陀洹並非是難不可得的。須陀洹聖者知道什麼,我們也如是知道,便會成為須陀洹聖者。

須陀洹聖者照見真相:世界空無自性——此身非「我」;苦樂非「我」;各種記憶與界定均非是「我」;演繹善或者造作惡,貪、嗔、痴,統統不是「我」;知道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以及所思所想等所緣的心,也不是「我」。須陀洹聖者會照見這些,知道沒有一個「我」在五蘊之中,也沒有一個「我」在五蘊之外,根本沒有「我」在任何地方,這就是須陀洹照見的真相。何時我們也能如此照見,何時我們就會得到同樣的法。

就像是持守五戒會得到「人之法」;若五戒圓滿,便無愧為人。五戒有缺失,便無異於餓鬼、阿修羅、地獄眾生、畜生,只不過徒具人形。如果符合作人的標準——五戒——就是完整的人。

如果有慚愧心——造惡的時候就會羞愧;即便是預備行惡,也已生起羞愧之心;做完了,便會害怕果報。這稱之為「天神之法」。符合如此之法,就是天神了。

如果擁有寧靜的心且能夠進入禪定,就會獲得「梵天之法」——慈、悲、喜、捨。獲得「梵天之法」者——身是人,而心處於梵天境界。

同樣的,若得到初果須陀洹的法,就會成為初果須陀洹聖者。儘管身體還是平常的樣子,人也依然存在著長相美醜之別,然而,心會抵達同樣的純淨無染,擁有同樣的品德。

修行到最終,心將抵達與佛陀同樣的純淨無染。那時,我們將會明白——佛、法、僧,即是心的純淨。當心抵達純淨無染,心即是僧。心擁有圓滿的法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心與佛陀無別。

(四)

一切皆有可能。我們要從今天就開始實踐,否則就太遲了。

讓我們先來看看「須陀洹的法」。在成為阿羅漢之前,必須先成為須陀洹。有些人急於求成,去問祖師:如何做能夠斷除淫欲?若要斷除淫欲,必須成為三果阿那含。如果尚未證到須陀洹,先別急於和淫欲交手,那是以卵擊石。

在目前階段,能夠持守好五戒,就已經極有福報了。大家是否能夠很好地持守五戒呢?戒若不圓滿,就要努力持守。五戒是非常卓越的,它並不是為了自我折磨,相反的,它是為了令我們更快樂的生活。

假如有慈悲心,不傷害他人與眾生,心就會有快樂。意欲傷害他人和其它眾生,是不會快樂的。一個不想佔有他人財物的人,會很快樂。願意慷慨解囊的佈施者,也會快樂。忠於自己配偶的人,會快樂。直來直往、實話實說,比虛偽狡詐更令人舒心。所以我們要先有五戒。

須陀洹的五戒是圓滿的,我們也要有五戒,要像他們學習,先做到基本能做的部分。每天用心持戒:一醒來就提醒自己。三餐之前,再次提醒自己持守五戒,即便被噎死,也會心滿意足的帶戒而死。閻羅王問,你具備哪些良善的品質?你回答:我有五戒。你就會被閻羅王趕出地獄,因為有五戒者無法待在那裡。臨睡之前,再次提醒自己持戒——防止自己再也醒不過來。

就這樣反復提醒自己持戒。須陀洹有五戒,我們也要訓練自己有五戒。

須陀洹聖者相信業報和果報,不會愚痴與愚昧。我們也要檢視自己是否仍有愚昧的信仰,是否行善之後還希求得此獲彼。

有人供齋給僧眾,祈願考試順利,真是愚痴啊。供齋給僧眾與考試及格之間有何關係呢?還有人去求僧人給予祝福,讓自己能夠晉升。大約在30年前,有位高級軍官去頂禮隆布提安長老,請求賜福:我做上校已經很久了,請讓我當一回將軍吧。長老一看,回復說:「你這麼笨,難怪沒有升職。想當將軍要去請求上級領導啊,怎麼來求出家人呢?」僧人並不是審批人事的,對嗎?因與果要匹配才好。

一定要知道,所有的一切都隨順因緣,是我們的所做所為為自己帶來了結果。我們付出什麼,就會得到什麼。如果誠實守信,就會得到信賴。實話實說,別人就容易信任——相信我們所說的,不會欺人。如是因,如是果。種如是因,結如是果。一切都有因果可循。

佛教沒有「祈禱」或是「央求」,只有造何等業,結何等果。其實這對人類來說是最高的榮譽,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,而非上帝或神。

主宰生命的,正是我們自己。我們必須有意識的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好——讓戒與法越來越好,快樂才會越來越多。要相信業報,相信果報。佛教不存在「僥倖」,也沒有所謂「碰巧」。有的只是依靠自己去爭取。比如,有些人聽隆波講法,期待某日豁然開悟,不用實踐便可以頓證須陀洹、斯陀含。這未免太天真了,無論聽多少年都不會有結果。

如果聞法之後,明白了修行的核心就開始踐行,不久便會有所體證。7天、7個月、7年,應該能夠收穫些什麼。這是隨身攜帶的成果,並不難。

(五)

須陀洹聖者清除了有「我」存在的邪見,這是重點。感覺到了嗎?我們認為內在有個「我」,認為現在的「我」與孩提時代的「我」是同一個人。

身體在不斷變化,面容也不同以往,有些人越來越老,有些人愈來愈年輕,小孩子就會越來越年輕,成年人則愈來愈老。色身在不停的變化,我們基本可以看見:色身不是永恆的。

然而心的生滅速度比色身變化的速度更快,更難得見,因為它非常非常的精微。心始終處於生滅之中,我們對此卻毫不知情。我們認為心是恆常的,有個「我」真實的存在:現在的「我」與兒時的「我」是同一個;今天的「我」與明天的「我」是同一個;此生的「我」與來世的「我」還是同一個。我們覺得有一個「我」存在。

何時證得初果須陀洹,何時就再沒有一個「我」了,有的只是五蘊在不停工作。初果須陀洹聖者依然有慾望、有煩惱、有作為,但是沒有作者。

一定要如是照見,才能夠證得初果須陀洹。那麼怎樣清除「我」存在的邪見呢?事實上,修行不是為了清除「我」,因為「我」本來就不存在;由於界定和見解發生錯誤,才會感覺有「我」。消除邪見的唯一方法是——正確的看見。何時正確的看見,何時就不再有錯見。

邪見認為:「我」存在。而我們來看實相——這個身體真的是「我」嗎?生活中生起的所有苦樂,真的是「我」嗎?所有生起的善惡、煩惱,真的是「我」嗎?這個心,真的是「我」嗎?讓我們來洞察實相吧。修行不是為了清除「我」,而是為了清除邪見——以為「我」存在的邪見。

「我」並不真實存在。「我」只存在於邪見中。何時正確的洞悉,而沒有錯解,何時「我」便不復存在。須陀洹聖者已經清除了邪見,所以他知道——「我」不存在,只有身在工作、心在運作。身不是「我」,心也不是「我」。

體證阿羅漢則是另一番情形。比如,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,他們會照見:有作為,但無作者。若是阿羅漢,則是既無作者,亦無作為,有的只是五蘊的自然活動與反應。那是截然不同的——階段不同,境界不同。

(六)

讓我們從基礎開始,以正見清除「‘我’存在」的邪見。正見,就是正確的看見。我們感覺什麼是「我」?無外乎——身是「我」,心是「我」。所以,讓我們來觀察身的真相、洞見心的真相,看看「我」究竟真實到何種程度。

若想觀察到自己的身與心,首要的前提是「別走神」。何時走神了,就會有身忘記身,有心忘記心。

大家一天會走神幾次,自己知道嗎?誰一天只走神一次?(居士舉手)幾乎整個會議室的人都是。一天走神一次,也就是說從醒來到睡著,心全天才走神一次。這樣的人一定沒有修行,因為心從早到晚一直是處於走神狀態的。

開始修行之後——心走神了一小時,才知道:噢,剛才走神了。接著再走神兩小時,又覺知一次。倘若修行進步——心跑掉的一瞬間,就能夠及時知道。心稍一跑動,就能夠及時的覺知。心常常走神,可是走神時間很短,因為一走神就立刻知道了。看見走神的頻率越高越好,走神太久反而不好。

普通人未曾訓練,一天只走神一次,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著。非常棒的修行人,一天心走神上萬次,走神的瞬間,立即知道。大家的心要常常走神,但別走神太久,我們要訓練讓心和自己在一起。

如果走神了,就會有身卻忘記身。一旦忘了身體,便無法照見身體的實相。看不見身體的實相,就無法清除邪見——此身是「我」。如果走神了,也會有心卻感覺不到心,也就無法照見心的實相——此心非「我」。因此,走神是修行者的頭號敵人。大家的心幾乎走神一整天。若無訓練,心將一直處於走神之中。

要找到一個覺知自己的人,真的很難。我們醒來的只有身體,心並沒有醒,心迷失在念頭的世界里。走神的情形,與睡著時做夢是一模一樣的。

如果能夠讓心醒來——心不再走神到別處,不再迷糊與夢遊。那時候,我們就能覺知到身,感知到心。因此一定要訓練——別讓心走神太久,而非不讓心走神。只須不讓心走神太久即可。因為,不讓心走神是不可能的。那不是我們的水平,我們還不是阿羅漢聖者,還有太多煩惱。

心整日在走神,我們要做的只是別讓心走神太久。不讓心走神太久,是有方法可循的。一定要訓練。無論做什麼,都需要學習,對嗎?需要練習和訓練。訓練越多,就越精通。比如開車,第一次很難,對嗎?久而久之就嫻熟了,不費腦筋的一會兒就到家了。訓練心,也是同樣的,也要訓練到駕輕就熟。

(七)

起步階段先練習任何一種禪法:念誦佛號也行;觀呼吸也可以,一般人都能夠觀呼吸;如果淫欲心重,可以練習不淨觀;如果貪心炙盛,就思維「生無常而死必然」,練習「死隨念」;嗔心重的人,可以修習慈悲觀,將他人視為朋友,心便慢慢清涼與寧靜,不至於太散亂,而能慢慢回來覺知自己。

若想走捷徑,希望更快地覺知自己,就需要及時地知道心的迷失與走神。可以選擇念誦佛陀或觀呼吸,觀呼吸是最基礎的修行,誰都能夠實踐,並無難度,因為每個人生來就有呼吸,只是一直未曾理會它。如今要做的只是:呼吸了,覺知自己——呼,覺知自己;吸,覺知自己。

持續覺知自己之後,常常看到身在呼吸,心是觀者。呼吸、呼吸,一旦走神去想別的事,就立即知道。或者配合念誦——吸氣,念「佛」;呼氣,念「陀」。然而上述訓練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。

吸氣,念「佛」;呼氣,念「陀」之後,心跑去想其它事,要及時的知道;因為跑去想其它事情時,我們便忘了「佛陀」也忘了呼吸。就是這樣觀照下去:心跑去想了,及時的知道。

擅長觀腹部起伏的人,就去觀照腹部起伏,但不是為了獲得寧靜。觀

照腹部起伏之後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到腹部了,也知道。觀呼吸的時候,心跑去想了,知道;心跑到呼吸了,也知道。要及時地知道心在跑來跑去。

現在,每個人來試試:覺知自己的頭髮,帶領心來到頭髮。然後,感覺自己的大拇指,左手也行,右手也行。再然後,感覺自己的大腳指。最後,感覺自己的右耳。大家感覺到了嗎?心是會跑動的。比如去感覺頭髮,對嗎?心好像就跑到了頭髮上。心還可以跑到手、腳、耳朵、胳膊、腿等地方。心是可以跑動的!

此處大多數人都可以看見心的跑動,然而少數人一無所見,因為他們不斷地在思維——隆波在教導的是什麼啊?要怎麼做才對呢?想得太多了,直接感覺就行了。想得太多,學起來就難,需要花很多時間。

我們的心始終在跑動。比如看見佛像的時候。感覺到了嗎?看佛像的時候,心會跑到佛像上。除此之外,心還會跑去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也可能跑到心。心跑到心,就是心跑去想了。心整天在想,這是最頻繁的情形。

因此,我們練習念誦佛號或者觀呼吸之後,心跑去想了,要及時知道。心跑動的情形,如同剛才試驗的心跑到頭髮、手、腳的情形。

常常訓練,並非要迫使心不跑,而是——跑了,及時知道;跑了,及時知道。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;跑去想了,及時知道。試著訓練看看。訓練大約一個月,就會獲得新生。

我們會開始覺知自己的生命,仿若重新出生。我們會知道,一直以來自己都活在夢裡,從未活在覺知自己的世界里。因此,如果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,心會毫無強迫地回來與自己在一起。

有強迫,心就會緊繃。如果緊繃,就修錯了。善心是輕鬆、柔軟、溫和、靈敏的,心若沈重、緊繃、僵硬、昏沈、遲鈍,那就不對了,那屬於不善心。

我們要逐步訓練。每天觀呼吸,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。如果不喜歡觀呼吸,念經也行,念「南無達薩帕嘎瓦多」,念著念著,跑去想其它事情了,要及時知道。如此持續訓練下去,就會得到「禪定」。

「禪定」就是「安住的心」。沒有禪定的心,會東奔西跑,不停的抓取不同所緣。有禪定的心,即安住的心,能夠覺知自己。一旦得到禪定,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了,就會有身覺知到身,有心覺知到心——苦、樂、貪、嗔、痴,全都生起於心。我們會覺知到苦、樂、貪、嗔、痴等生起於心的一切。因此,頭號大敵是——心迷失走神,忘記自己。一定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。以上就是禪定的訓練,讓心跟自己在一起。

「禪定」意即「安住」。大家喜歡將「禪定」譯成「寧靜」,不妨去查查字典,「禪定」並不是「寧靜」之義,「禪定」的意思是——「安住」。

「安住」,意即心未迷失,未走神。心安住,就是心跟自己在一起。惟有心跟自己在一起,才能看見身心的實相。走神了,就會有身忘記身,有心忘記心。如果連身體都忘了,怎麼可能照見身體的實相呢?如果連心都忘了,怎麼可能看見心的實相呢?所以需要覺知自己。

(八)

阻礙修行的敵人有兩個:第一個,迷失。對治的方法是及時知道。修行任何禪法之後,心迷失去想別的,要及時知道。及時知道「心迷失了」,心就會跟自己在一起。第二個敵人是強迫自己——打壓身,改造心。讓身受難、讓心受苦;強迫身不動、心靜止。

我們一想到修行會怎麼做?假設現在要打坐,會怎麼做?一定先調整身體,對吧?擺好坐姿,這就已經改造完畢了。接下來再改造心——一定要一本正經的。另一些人則讓心迷迷糊糊,以為這樣會得到禪定,實則南轅北轍。這是屬於嚴重缺乏覺性的狀況。

如果我們改造身體、強迫身體——必須這樣走、那樣坐,身體就會不舒服;如果我們強迫心,心就會憋悶。何時覺得憋悶、不舒服,就說明太緊了。何時走神忘了自己,就說明太鬆了。

「中道」——不緊也不松,也就是——不緊盯,也不走神。不強迫身、不打壓心,要做的只是覺知——覺知身,覺知心。不用緊盯於身,不必專注於心。有些人喝水是極為緊盯專注的,緊盯到心臟病都出來了。還沒喝到水,就先脫水了。過度的緊盯與專注是讓自己受苦。此非中道。

「中道」——不走神,也不緊盯與打壓。只是如其本來的知道。只是醒過來覺知自己而已。只是讓心跟自己在一起,繼而看身運作,看心工作。

身體始終運轉不息:時而呼氣、時而吸氣、時而站、時而走、時而坐、時而臥,持續觀下去,看著身體呼吸,心是觀者,我們會立即感到——此身非「我」。看見身體行、住、坐、臥,心是觀者,就像看著別人,即刻便感覺這個身體不是「我」,心會生起「此身非我」的感覺。

有苦樂生起的時候,心安住成為觀者,就會看見:苦樂時而生起在身,時而生起在心。在身體生起的苦樂,不是身也不是心,心只是觀者。在心裡生起的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也不是「我」。它們只是臨時混進來的,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。

若要學習最簡單的禪法,最有趣也最基礎的是——及時知道心裡的感覺。無需很多,只要覺知以下三樣:心快樂,及時知道;心痛苦,及時知道;心不苦不樂,也及時知道。有快樂生起,要知道有快樂,有痛苦生起,要知道有痛苦,心不苦不樂,要知道不苦不樂。這樣訓練就足夠了。

若能如此練習,初果須陀洹並非是不可得的。

(九)

禪法多到不勝枚舉,因為每個人的秉性都不相同。然而,用於體證道果涅槃所需的禪法卻不多。每個人只需要一丁點——掌中之葉——便足矣,無需整片森林。那就是——觀照自心。

有快樂生起,及時知道;有痛苦生起,及時知道;不苦不樂,也要及時知道。就只是知道,不用干擾與對治。

不用強求快樂,也無需阻止痛苦。需要做的只是——快樂生起,知道;快樂消失,也知道。痛苦生起,知道;痛苦消失,也知道。不苦不樂生起,知道;不苦不樂消失,或變成苦、樂,也知道。就只是試著如此訓練與修行3個月,這是起碼的標準。

通常只要一個月,許多人就懂得如何修行了。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到,並非做不到。現在來向隆波做禪修報告的人之中,在一兩個月就可以做到的,比比皆是。

他們能修到什麼程度呢?他們開始看見身與心是兩個不同的部分。身與心不是一回事:身體移動,心是感覺身體移動的觀者。他們看見苦、樂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,看見一切煩惱——貪嗔痴與心也是不同的部分。看見心是無常的,時好、時壞、時苦、時樂,時而跑去看,時而跑去聽,時而跑去想。在很短的時間內照見這樣的真相。

如果已經能夠看見一部分,就一再重復地去看,心只是舒服的觀者,繼而就會感到這個「我」不再是「我」,它就像是一部機器或是一個外殼,僅僅是被心覺知的對象。

當苦樂生起,我們會知道苦樂不是心,苦樂也不是「我」,彷彿是從門前經過的人,來了去,來了去。我們看見所有在生命中出現的現象,無論名法與色法,無一例外都是來了就走,僅僅只是從家門口經過的過路者。就好象坐在家門口看著馬路,一會兒這個人來了走過去,一會兒那個人來了走過去。我們看見一切都是來了就走,並沒有一個「我」。「我」沒有在門口走動,「我」只是觀者。

慢慢的練習與用功。等到某天智慧具足了就會看見實相:「我」不存在。此身只是物質元素,就像是別人的東西。此心會造作苦、樂、善、惡,而苦、樂、善、惡也不是「我」。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。「我」不存在。

等到成為初果須陀洹就會照見:「我」不存在。此身非「我」,此心非「我」。苦樂非「我」,貪、嗔、痴也非「我」,各種感覺均非「我」,只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而已。就是如此的持續訓練下去。

(十)

如能這樣用功,等到老的時候就不會苦。因為——誰老了?身體老了,對吧?身體不是「我」,所以「我」不老。生病時,誰在生病?身體生病,對嗎?身病,不是「我」病,因為身不是「我」。

臨死時,是身死,不是「我」死。我們之所以能夠脫離老、病、死,是由於心沒有黏著於它們。老了不苦悶,病了不難過,即便要死了,也不沮喪,都可以平靜的從容以對。

即便要與所愛者分離——比如年輕人與父母生活在一起,某天父母去世。因為心曾看見過實相——領悟到一切都是來了就走。快樂來了就走,痛苦來了就走,一切都是來了就走。心已看見了這樣的實相,即便最愛的父母死了,也會接受那是平常的事。如果心認為那是平常的事,能夠接受實相,就不會因為與所愛的分離而痛苦。

有時在生活中,我們還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問題。比如兩年前的洪災真是突如其來。我們不喜歡它,不希望家裡遭到水淹。如果有修行就會知道洪澇災害只是臨時的。如果水不走,那就我們走嘛!不過如此而已。心不會太苦,因為明白一切全是臨時的。

讓我們耐心的訓練與實踐,直至心能夠洞徹實相,願意接受實相:生命中生起的一切,全都是臨時的。

如何讓心願意接受實相呢?帶領心持續地去觀: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是臨時的,不苦不樂也是臨時的。反復的看,日復一日的看。然後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,我們都知道那只是臨時的。苦、樂、好、壞、以及各種問題生起時,心會明白那全是臨時的。

何時能夠照見世間的實相——這個世間也是臨時的,我們就再不會因為任何變化而心有不安。諸如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,這些沒有實質意義的事,再也無法動搖我們的心。我們的生活會獲得滿足感,我們會有真正的依靠。

現在我們還未有真正的皈依,只是嘴上念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。三寶還未成為我們真正的皈依,因為,我們的心裡沒有法。

如果我們的心是僧,就會有所皈依。如果我們的心有法,就會有所皈依。如果我們的心與佛陀無二無別,就會有所皈依。這稱為「已經抵達皈依處,抵達真正的三寶,」因為心已經得到法。

目前「皈依佛」對我們來說還只是掛在口頭上,有誰會來幫助我們嗎?沒有的。所以,要訓練自己的心。透過如實觀照,讓心與法融為一體。

(十一)

初果須陀洹聖者,照見初階的法:任何現象生起是正常的,滅去也是正常的。須陀洹能夠如是看見,我們也要一再反復的如此看見。何時明白了須陀洹聖者的法,何時就成為須陀洹聖者。

而對於阿羅漢來說,他們並非看見「凡有生,必有滅」。阿羅漢會清楚照見那個不生不滅的——涅槃。涅槃不是凡夫所能見到的。

我們一定要訓練,要用功修行!這樣才能做到——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,都不會太苦。對別人來說也許苦得要死,而我們只覺得苦一點點。我們還能活下去,而且生活會越來越安穩。

無論世間多麼豐饒誘人,都沒有真正的安穩,一切都只是臨時存在的現象。如今我們尚有健康、精力、能力、見識,對嗎?然而這樣的狀況會保持多久呢?一旦轉變了又會如何?畢竟我們不是超人。如果某天比我們更棒的人出現,比我們更富有的人出現,比我們更會做生意的人出現,而那時我們已經衰老,大腦退化,不敵別人,我們毫無還手之力,那時應該怎麼辦?

因此,一定要訓練自己!那麼無論生命中什麼發生,我們都能有所依靠。即使世人苦到難以招架,我們也只是覺得苦一點點。

一定要訓練。如果不從今天開始實踐,那麼等到哪天痛苦降臨,我們只能痛哭流涕:隆波救我!而隆波也只能為你念誦「世事無常」,其餘則愛莫能助。誰能夠幫忙我們呢?惟有自助。

大家還跟得上嗎?隆波現在來作總結:第一,持守五戒。第二,心快樂,知道;心痛苦,知道,心不苦不樂,也知道。要持續的知道,不用與它們有任何交涉,也無須對治和干擾,僅僅如此訓練就行了。若能如此訓練,那麼無需多久,我們的生命就會比以前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