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特性」與「共性」

隆波帕默尊者法談摘錄

禪窗編譯

2018年4月7日

(一)

一旦看到了心本身,

就會看到不勝枚舉的法,

包括絕大部分的色法,

以及全部的名法,這些都是

通過心去感知的。

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去看,

就會明白:所有的色,所有的名,

每一種每一樣,都有各自的「特性」。

比如:

苦與樂的「特性」是不同的,

好與壞的也不同。

壞也有好幾種:

貪不同於瞋;瞋與貪不同,

與痴也不同。

不斷練習

去觀身、觀心,就會看到:

每一種境界,都有各自的「特性」。

如果瞋沒有自己的「特性」,

我們就無法分辨出「這是瞋」。

瞋是怎樣的?

生氣的時候有怎樣的感覺?

生氣必然與有苦的心同步生起。

慢慢地去體會,就會看見:

生氣是把所緣「推出去」的狀態。

觀察過嗎?

當我們對誰生氣的時候,

就想要將其「推出去」。

如果是愛的話,

則是把所緣「拉進來」。

我們愛這個人,就想把他拽進來;

想要得到某樣東西,就會

把它拉過來。

所以,「瞋」的狀態是「推出去」,

「貪」的狀態是「拉進來」,

「痴」的狀態則是「什麼都抓不住」、

「不明白、發懵、一頭霧水」。

如果熟悉了某一境界或

狀態的「特性」,那麼一旦其現身

——覺性就能夠捕捉到。

比如,我們記得住生氣的特性,

那麼一旦生氣了, 覺性就會生起。

我們不斷地看見:生氣生起了,

及時地知道,生氣就會消失。

生氣——生起而後消失。

貪欲生起了,及時地知道,

貪欲短暫停留而後消失。

迷失生起了,及時地知道,

迷失短暫停留而後消失。

苦、樂生起之後,

短暫停留而後消失。

吸氣,短暫停留而後消失;

呼氣,短暫停留而後消失。

行、住、坐、卧——站一會,

站的色就消失了,變成坐的色;

坐短暫停留而後消失,等等。

獨有的「特性」,

讓我們可以區分出每一種境界。

常常看見

每一種境界或狀態,

接下來,就能找出它們共有的特徵,

這稱為「共性」,即——

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
(二)

看見了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,

這就是——智慧。

如果我們有覺性,

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感知色法與名法,

看見它們在呈現「三法印」,

這就是在修習「毗缽舍那」。

不斷修習「毗缽舍那」,

就會生起智慧,生起正確的領悟,

正確的明白。

一旦戒、定、慧圓滿後,

聖道就會自行生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