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逃離所緣,也不控制心

隆波帕默尊者法談摘錄

禪窗編譯

2018年4月14日

(一)

有一類修行人

逃避接觸所緣,進入色界定

成為無想有情天的眾生,

或者進入無色界定。

另一類修行人

則是控制心,接觸所緣之後,

不讓心動蕩起伏

這正是我們的強項:

緊盯心,

讓其「如如不動」。

有時候是緊盯全身:

把心放在上方,盯著全身,

左轉右轉全知道;

心卻是呆如木雞的。

心並不自然,

無論接觸到什麼,

都沒有什麼感覺。

我們卻覺得這樣好,

因為看不見煩惱。

我們無法進入無想定

而成為無想有情天的眾生,

也無法進入無色界定,

所以也就無法迴避接觸所緣。

一旦接觸之後,

就去控制心,不讓其動蕩起伏,

讓心靜止不動,讓心空空如也,

心硬硬的、呆滯、遲鈍、憋悶。

修行人幾乎百分百

都是這一款。

心並不自然,

比真實的狀態更加寧靜。

為什麼要去控制呢?

因為害怕:

如果不去控制,一旦有所接觸,

心就會到處亂竄,非常散亂,

於是就拼命地自我控制。

(二)

如果我們

不放任心去接觸所緣,

不放任心動蕩起伏,

然後有覺性緊隨著知道,

那麼我們的修行就不是真的。

大多數人

之所以不去阻止接觸,

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阻止。

一旦接觸之後,

由於不會掌控,

心就會動蕩起伏。

作為一個普通平常的人,

這是很好的。

當接觸所緣之後,

滿意、不滿意就會生起。

唯一的欠缺只是:

沒有覺性。

(三)

因此,最好的方法,

並不是去迴避接觸所緣;

也不是接觸所緣之後去呵護心。

最好的是:

讓心去接觸所緣;

接觸之後,心會動蕩起來;

就隨它去動蕩起伏,

煩惱習氣便會現身;

然後我們有覺性,

有安住成為觀者的心。

我們並沒有跳進水缸中,

而是作為觀眾置身水缸之外,

看到水缸底部的沉積物浮了上來,

有覺性地捕捉到說:

心仍然是臟兮兮的,

自然狀態的心

並不是真的純凈無染。

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,

不善法就會消聲滅跡,

心就會成為善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