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對」與「錯」的標準為何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心貪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;心不具念(sati),心走神了,也知道;心執著於自己的看法了,也知道……

比如:與他人聊天,當他人的看法與自己不同,瞋心生起了;或他人的看法與自己相同,貪心生起了,滿意道:「哦!此人真聰明!」為何稱他「聰明」?因為他的想法與自己一致。若他的想法與自己不同,那即是愚蠢,如此的標準,實為煩惱的標準。

因此,我們需不斷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心貪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,心迷失了,忘了自己,也就是——有身忘記身,有心忘記心,有快樂也不知道,有痛苦也不知道,不苦不樂也不知道,貪也不知道,生氣了也不知道,迷失也不知道,這稱為「忘了自己」。

尚有另一種迷失,即迷失於自己的理想及各種見解中——此對彼錯、彼對此錯,自作裁決。

對隆波而言,對與錯是以「佛陀如何教導」為標準。若與佛陀的教導相一致,說明是對的,若與佛陀的教導相違背,說明是錯的,若與佛陀所禁止的相一致,那是錯的,若與佛陀倡導所應作的那般去做,那是對的。

隆波並沒有以自我為中心,所謂的「對」與「錯」,佛教徒應將佛陀的教導作為自己的標準。

每一個國家、每一個地方,都需按照當地的法律基準,而非隨著自己的喜好,若按照自己的喜好,那是痴,認為只有自己一人才是對的。

法,我們需慢慢學習,如此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清涼、快樂。不必去糾正別人,先解決自己,心貪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;心迷失了,知道……

若及時地知道,心就不會鬱悶,不會掙扎,不會痛苦。心不掙扎,心就會寧靜、快樂,修行直至某一點,就能契入寂靜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