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才能生起「知者的心」?我們要將「知者的心」,用於開發智慧。如果沒有作為「知者」的心,開發智慧就不是真的,有的只是「迷失的心」,一直是處在迷失的狀態。
讓我們獲得「觀者的心」的狀態,有兩種方式。第一種方式,是透過修習禪定——比如,我們不停地呼氣、吸氣,心不斷地與呼吸打成一片,一旦心寧靜,呼吸就會靜止、消失。呼吸非常地微細,它並沒有完全地停止呼吸,只是呼吸進入極度微細的狀態,就會感覺到散佈到全身,似乎透過皮膚可以呼吸一般。
呼吸停下來,就會變成光明。心想到光明的時候,稱之為「尋」,心與光明在一起,不跑到其他地方去,稱之為「伺」。待在(光明)裡,心寧靜下來,就可以非常嫻熟地戲玩光明——光明可以縮小,可以擴大,在光明擴大的時候,感覺自己似乎成了太陽,可以把光明送到每一處,在光明縮小的時候,就會變得非常地小,如針尖一般,光明聚合起來時,濃度非常高。
在我們可以擴大、縮小光明的時候,心已經來到了「近行定」(巴利文upacāra)。然而,大家打坐了之後迷迷糊糊的,稱這是「近行定」,其實不是!那屬於大便禪定(「大便」的泰語發音:ucara),那是仿冒的禪定,打坐的時候,迷迷糊糊的。
那之後,心已經可以與光明玩在一起了,然後有快樂、法喜,很快樂地與光明在一起,初禪就生起了。
然後繼續修行,我們就會知道——在心抓住光明,與光明打成一片時,依然是一種負擔。那是負擔,依然會損耗能量,於是,心就會放下光明,然後就斷「尋」,斷「伺」。
後期的經典喜歡將「尋」與「伺」個別分開,事實上,它就是放下光明。放下光明的時候,「尋」與「伺」是同時滅去的,心就會逆流,進到「知者」,「知者」就會生起,因為心沒有跑到所緣上。
如果心還跑到所緣上,「知者」就尚未生起。因此,修習禪定的竅門是——如果心跑到所緣上,「知者的心」就不會生起;如果心沒有跑到所緣上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。
如果能夠抓住這個要領,我們就可以提升,透過不進入禪定的方式,讓自己獲得「知者」。這是大家應該訓練的方式,因為這一代人很難入定,心想寧靜下來,太難了,有的只是動盪不安。
訓練獲得「知者的心」的方法就是——修習某一種禪法,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或修行之後,看到身體呼吸,看到身體膨脹、收縮,看到身體走、看到身體站、看到身體坐、看到身體躺、看到身體動、看到身體停。
修習某一種禪法,但是,重點並不在禪修所緣上。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我們並沒有關注呼吸或「佛陀」,我們真正重視的是「心」。
看到腹部膨脹、收縮,我們要觀全身,別只是觀腹部——那是緊盯,只能獲得奢摩他。觀全身——腹部正在膨脹、收縮,覺知全身,輕鬆自在地去覺知全身。將注意的焦點,放在自己的「心」,而不是將關注的焦點,放在身體的膨脹上。
比如,隆波田的「動中禪」,動了,要覺知;停了,要覺知,注意的焦點並不在手上,而在「心」。關注的重點在「心」,修習什麼禪法都可以,但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在「心」。
如何才可以將重點關注在「心」呢?修行之後,心是怎麼樣子的,就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。
修行之後,心散亂,不必想要讓它寧靜,心散亂,知道「心散亂」;心寧靜,知道「心寧靜」,如心的本來面目去知道,不停地這麼訓練。
如果心迷失去想,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去想」。在及時地知道心裡生起的狀態時,心迷失去想;心苦、心樂;心好、心壞;心散亂、萎靡不振……一旦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禪定就會自行生起。
「掙扎來、掙扎去」的心,痛苦不堪的心,時苦時樂,時好時壞,我們不停地去及時知道,心快樂,知道;心痛苦,知道;心好,知道;心不好,知道,在我們及時地知道時,及時地知道「心的掙扎」,它們就會滅去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。因此,生起「知者的心」,並沒有什麼困難的。
但是,無緣無故地,我們無法讓「知者的心」生起,除非入定。但是大家無法入定,命令讓「知者的心」生起,那是做不到的。
我們用的方法就是——修習某一種禪法,心迷失之後——迷失去看、迷失去聽、迷失去聞、迷失去嚐、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觸、迷失在心方面去想,心迷失了,迷失在六個根門,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。
或心快樂,知道;心痛苦,知道,何時能夠正確、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到境界,心就會轉換品質,變成「知者」。
說得簡單一些,就是——要認識「迷失的心」,知道「迷失的心」,「迷失的心」就會滅去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