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續不斷地觀察事實,我們就會知道——苦與樂,喜歡與不喜歡的事物,僅僅只是心暫時的運作而已。自始以來,從未存在「我」及「我的」,所謂「我」和「我的」,是源自於想蘊與行蘊所創造出來的產物。
如果我們的覺性與智慧足夠,比如,眼睛看到畫面,產生了涵義的詮釋,覺性及時地知道,就不會產生滿意與不滿意,心的執著與抓取,就不會發生。
常常地觀察及體會,常常看到真相,現象生了又生,直到某一點,我們就會發現——事實上,心是自行在運作的,就如作夢,我們卻不斷地造作、干預很多,其實,心是自行運作的。
我們真正能做到的,就是——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知道。如果沒有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,我們就會迷失,不過如此而已。
如果迷失了,就會有「我」與「他」,其實「我」並不存在,五蘊空無。
不停地去觀察,就會看到「五蘊皆空」。「空」並非什麼都沒有,「有」是因為有因,「無」是因為因滅了,並無法隨順我們的心意而操控。所謂的「空」,是這般涵義,而非「空無一物」。
有時,我們聽到「心空」,其實是心「空無煩惱」、「空無欲望」、「空無自我」。覺性、禪定、智慧較好之後,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宛如夢,五蘊就如一場夢,又如海市蜃樓,運作之後就消失,工作之後又消失。如果我們看到,就會知道——事實上,這世間「空無自我」。
如果闡述心空、世間空,大家就會對「空」產生誤解,因此,必須「空」於什麼,而非什麼都沒有。
身體並非沒有,「有」是因為有因,因滅則身體也會滅去。五蘊存在嗎?存在。但並不真的抓得著,它們很快就會滅去。事實上,它是「空無自我」,「空無實體」,空無,沒有任何實體,而且不在任何人的掌控範圍之內。
我們要去看事實,直到看到實相,五蘊、名色、身心,這稱之為「事實」,它們真的存在,並非沒有。然而,它們是夢幻泡影的存在,有因則生,無因則滅,無法掌控,無法操控或成為它的主人。持續不斷地觀下去,就會如隆波所開示的那般(看見)。
有些人聽到空、空、空,誤以為所有一切不存在,空無一物,那屬於邪見,「一切都空無一物」,那是邪見。
「空」的意思是——有因則生,無因則滅,而且無法掌控,它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,它是「空無自我」,「空無實體」。
新的一年,今天的法,我們需不斷地返觀自身的事實,無論幾年,都是學習這些內容,無論多少年,都是學習如此的內容。從佛陀的時代,就教導——持續不斷地觀自己的名色、身心,學習直至看到「我」不存在,它是「空無自我」、「空無實體」,無法掌控。
在真正動手修行時,首先需持五戒,然後訓練心,讓心安住成為知者、觀者。一旦心成為知者、觀者之後,我們就可以從所有的現象中抽身出來,從所有的名法、色法所呈現的狀態中抽身出來。
心成為知者、觀者,就會看到名色的真相。去看事實,必須懂得看,以局外人(的角度),才能看到真相。一旦看到真相之後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重複,它有因則生,無因則滅,無法掌控。
五蘊真的存在,在經典裡稱之為「究竟法」(paramattha),它是存在的,而非不存在,但不是「我」。
在我們看到事實,比如:究竟法、名法、色法,接下來,我們就會看到實相。
實相是真理,實相是不死的,無論哪個時代,五蘊都是無常、苦與無我的,因此,我們要去看到真正存在的事實,看到究竟法,看到自己的名色、身心,要去看到它的真相——無常、苦、無我,它生了就會滅,有了就會消失,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停地在運動變化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