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,看別人爭吵、打架時,(看者)只是看到畫面,並沒有選擇站在哪一方……
就如看電視、看電影一樣,觀眾只看到爭吵的畫面,(畫面)與觀眾毫無關係。
但如果換成我們,(哪怕)只是看電影,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,我們也會完全跳進去情節裡,心就會動蕩起伏,電影這麼演,我們會哭,電影那麼演,我們會笑。實際上,那僅僅只是眼睛看到的一個畫面,那僅僅只是耳朵聽到的聲音而已。
比如,聽到別人對我們說話,聲波觸碰到耳朵時,其實沒有什麼(反應)生起,我們的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。但是一旦心轉譯其含義,有時候聽了就會笑,有時候聽了會生氣,有時候聽了會痛苦,全都源自於我們的心。
因此,我們要探究、認識自己的心,眼睛看到畫面,而後心喜歡、不喜歡;滿意、不滿意,生起了欲望,產生了執著,導致了掙扎,於是就會生起苦。
生起了想要,也就是生起了意欲,意欲很強,就產生執著,也就是執取,然後生起掙扎——(也就是十二緣起裡的)「有」,也就是有了「我」,即「生」,(十二緣起裡的「生」),緊隨而至的就是苦。
有欲望 、有執著、有掙扎,有了「我」,然後就有了苦。因此,我們心裡的苦,全都是源自於——自心造作的流程所產生的結果。
其他的人事物,讓我們的生命增添麻煩,比如,失業、失戀,這是問題,出去堵車,事情辦不了,這是問題和麻煩,但卻不是苦。苦,必須透過心的一連串造作流程之後,才有可能出現。
對某個所緣,我們的心生起喜歡或不喜歡,隨後生起了欲望,生起了執著,於是心掙扎和造作,生起了「我」——我如此、我那般、我糟了,堵車讓我趕不及了……我們就受苦。
事實上,我們內心的苦,是源自於自己內心一連串的造作而產生的。至於外在的情況,那些僅僅只是麻煩與問題,麻煩、問題與苦,是兩回事,麻煩、問題,一直都在發生的。
誰曾經讀過《三國演義》就能夠理解,它的開篇就是:「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」
事實上,這不僅僅只是中國,整個世界都是如此的。在泰國也一樣,和平了幾年,又開始發生動蕩,動盪一段時間,又會再次和平,一直都在循環往復。
世間一直是動蕩不安的,一直是如此的,但是心是苦,還是不苦,那取決於我們自己。
因此,我們要努力地去探究實相,要看到事實,看到實相——所接觸的一切,全都是暫時的,接觸外在所緣的心,也是暫時的,不會恆常,無法掌控,與外在的事物是同樣的情況。
隨著不斷地修行,到達某一點,心將從執著中鬆開來,那時我們就再也不會(心)苦,因為心再也不會執著。
心之所以苦,是因為執著,如果不執著,就不會再苦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