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需慢慢地觀察自己,測量自己修行的進展,提升信心(saddha)、精進(viriya)、覺性(sati)、禪定(samādhi)、智慧(paññā),持續不斷地提升他們,信心就會越來越穩固。
如果我們迷信、愚痴,便需觀察,如果他人稱我們已證初果,而我們就相信他……我們需真正觀察,初果須陀洹已斷除的煩惱(是否已斷),若尚未斷除,那就依然不是。
我們稱:「誒!已證得三果,已斷除淫欲,已斷除瞋心。」果真如此嗎?真正以智慧斷除嗎?是不是真的?或許會有貪心冒出來,但是沒有抵達心,心沒有貪心。需觀察,僅是蘊在運作,但是它們抵達不了心。
這需慢慢地覺知、慢慢地體會,時間一久,我們便會知道,如果我們沒有值遇佛陀的法,就平白地浪費了此生。
如果會修行,便會生起如此的感覺——如果我們沒有值遇佛陀的法,就平白地浪費了此生,我們便會覓不到寶貝,無法獲得如此殊勝的寶貝,僅獲得無聊的一些事物。
在世間所得到的事物,僅是為了某天必然脫手而去,世間沒有任何事物,得到之後,永遠得到。世間沒有任何事物是恆常的,孩子、妻子、丈夫……全都只是暫時的。
如果我們誤以為那很真實,一旦它們消失,我們便會苦,但我們修行,知道了實相,心就可以不苦,有次第地減少煩惱雜染。
持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,煩惱雜染並不在其他地方,煩惱雜染僅在一處,也就是在心裡。
持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,便會知道——何種煩惱雜染已斷,何種煩惱雜染未斷,已斷的煩惱雜染,究竟以何而斷?以覺性?禪定?智慧?或解脫?那是不同的。
如果徹底地斷除,那是以解脫而斷,以聖道而斷,不會是以聖果而斷,那是以聖道而斷。聖果,心無工作,心已接受獎品,那是接受獎品的時間段。若(心)依然在工作,那屬於聖道的階段。
持續不斷地觀察、體會,需忍耐,忍耐著每日持守五戒,好好用心地持守五戒。每一天都需在固定形式裡訓練,如此禪定才能增長,需讓心安住。餘下的時間,即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。
如果沒有五戒,那是不懂事,如果沒有禪定,無法開發智慧,如果沒有智慧,便不可能真正斷除煩惱雜染,因此,我們需努力地累積所有的善法、美德,必須有戒,必須有禪定,必須有精進、覺性、智慧,信心就會越來越穩固、強大。
最終,信心會堅固,在證到初果時,便會對佛陀、三寶非常地堅信,清楚地了知應走的路,信心就會滿分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