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終時,哪種業會先結果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臨死前是惡業或善業現前,我們選擇不了,那不是「我」能選擇的,心會自行選擇,業報會自行決定。

首先,如果我們曾經造作重業,重業會先結果。所謂重業,既包括大善業,也包括大惡業的。

善的重業——比如,獲得禪那,而且禪定不退失,又或證悟道果,這些重業就會最先結果,臨死的時候,將帶著極大的善心而死去。如果抵達苦的終點,就更不必說其殊勝之處了。

五逆重罪則屬於不善的重業,它也會先結果。如果我們尚未體證道果,曾經造作不善的重業,便會先結果。比如,曾經弒父、弒母這類業肯定先結果,弒父、弒母的那一世,是不可能證悟道果的,因此,死亡時,不善的重業就會先結果。比如阿闍世王曾經殺害自己的父親,那惡業必然會先結果。

如果我們沒有重業,那麽「慣行業」就會先結果。比如,每一天見人都以暴力相向,在臨終時,就會看到不好的「幻相」,看到與別人追趕打鬥,或是被別人反擊,於是就會墮入地獄。

常常造作的業已經變成了習慣,如果沒有造作重業,這些「慣行業」就會現前。

如果我們每天都供養托缽的僧人,並不一定是多麼貴重的物品,雖然自己很窮,但是每天都培植少許功德。如果沒什麼東西可以佈施給人,也會佈施給動物,將剩下的食物分給動物吃,每一天堅持讓心是善的,沒有自私自利,那麽臨終時,曾經習慣的「慣行業」便會結果。

比如,每一次喝酒之後都讓下屬去殺雞,每天堅持這麼做,在臨終的時候,就會看到雞的幻相。那些我們已經變成習慣造作的業行,一而再,再而三重複的業行,它們將會結果。

另一個結果的業,就是在臨終之前,所做的「臨終業」,類似於「機動性」的部分。比如,我們一輩子從未做功德,但在臨終的時候,剛好看到了出家人……

在經典裡記載,有一位名為「馬塔侃達理」(Mattakundali)的男子,他的父母十分吝嗇,即使在他病重時,也不帶他去看醫生,害怕花錢,不請醫生治病。當兒子病入膏肓,身體發抖,父母就把他帶到門外、躺下曬太陽。

佛陀以遍知之智觀察,了解他是可被度化的對象,於是佛陀就站在他家門口。那時,馬塔侃達理面朝大門躺著,並未看見站在路邊的佛陀。於是,佛陀向他散發光明,他這才回過頭看到佛陀,並且心生起了法喜,他以這樣的心境死去。這屬於臨終之前的善業,導致他去往善道,成為天神。

但是,如果在臨終時接觸「不善」的境界,比如,病情加重而生氣了,那麽即使一生行善,但只要那一刻被瞋心所控制,也會先下墮到惡道。

其他剩下的就是力道羸弱的業。如果沒有其他的業將要結果,它就會結果。那是一些微小、沒有刻意造作的業,比如,走路不小心踩死螞蟻。這類業並不充分,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因素——動機,如果沒有其他的惡業與善業現前,這類業才會結果。

我們不能疏忽大意,必須隨時做好準備,讓自己的訓練來到非常嫻熟的程度,訓練去分離蘊、界——身體,屬於身體的部分,病痛,屬於病痛的部分,內心的感覺,屬於內心感覺的部分……

比如,病痛在身體上,但心擔心受怕,這些壓力和擔憂不是身體,也不是病痛,也不是心,因為心是知道壓力與擔憂的「人」。

必須訓練至蘊分離得非常嫻熟,若能做到這種程度,那是極為了不起的成果,下一世從惡道逃脫出來的概率是存在的。但也只能保證逃脫一世,因為下一世也許會忘了修行。

因此,必須訓練,讓心習慣於修行。每一天都去訓練,即使今生沒有體證道果,下一世,我們曾經訓練過的修行,就很容易捲土重來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