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間的生命就是如此的,拼命地掙扎,去尋找快樂,拼命地掙扎,去逃避痛苦。
事實上,根本不必掙扎,快樂,無論你怎麼掙扎,它都會消失的,痛苦,無論你怎麼掙扎,它也不會消失。時間到了,因沒有了,苦也不存在了。快樂也是一樣的,有因,就有快樂,沒有因,就不會有快樂。
我們接觸到喜歡的所緣與境界,就會有快樂,我們接觸到不喜歡的所緣與境界,就會有痛苦。因此,苦樂是心接觸所緣時(呈現)的事實,碰到喜歡的所緣,就會快樂,碰到不喜歡的所緣,就會痛苦。
接觸到(什麼)所緣與境界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。我們刻意地去選擇——接觸的全是讓自己滿意、快樂的所緣,那是做不到的。
比如,我們有眼睛,就會看到,有時會看到喜歡的畫面,有時會看到不喜歡的畫面,我們是無法做選擇的。
然而,是業報為我們做選擇。業報現前的時候,(比如)坐車,聽到路況新聞報導,前面發生車禍,有人死了,不想看,不敢把視線往路中間看,不想看屍體,於是把視線往路邊看,剛好他們卻將屍體移到了路邊。
眼睛看到好的畫面,或不好的畫面,滿意的畫面,或不滿意的畫面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,是業報在為我們做選擇。
耳朵聽到喜歡的聲音,或不喜歡的聲音,我們也是無法選擇的,心要想好的事情,或想不好的事情,我們也無法選擇。因此,所有心感知的所緣,無論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身體方面的觸,或心方面的感覺,我們都是無法選擇的。
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去躲避這些所緣和境界,佛陀教導我們——有眼睛就去看,有耳朵就去聽,有鼻子就去聞,有舌頭就去嚐,有身體就去接觸,有心就去想與造作。因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各有它們自身的職責,它們就要各司其職。然後,接觸到所緣與境界,是(接觸)好的所緣,或是不好的所緣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。
比如,我們在禮佛念經,心情很好,無緣無故地,敵人的臉突然浮現,瞋心生起了,我們已經忘了法,已被煩惱習氣替代了。
心是接觸到好的所緣,或不好的所緣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。因此,我們並不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物上,去做糾正,我們要探究的是——眼睛看見、耳朵聽到、鼻子聞到、舌頭嚐到、身體接觸到、心接觸到念頭,接觸到喜歡的所緣,有快樂生起,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,接觸到不喜歡的所緣,有痛苦生起,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。
我們並不去選擇所緣,對於接觸的所緣,我們並不去選擇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,是業報為我們做選擇。
我們的心會生起感受,生起苦或樂,我們是無法控制的,因為感受屬於結果,結果是無法選擇的,它不屬於煩惱習氣,不是業報,結果,是解決不了的。
比如,有些人稱聞到了香味,會有快樂,這說法對嗎?誰說對,舉手給隆波看一下。(誰認為)聞到了臭味,會有苦?請舉一下手。嗯!這同樣也聰明。
事實上,並非如此,(而是)聞到了喜歡的氣味,會有快樂,喜歡的氣味,或許是臭味也有可能。比如,假設我們喜歡吃臭魚,別人聞起來很臭,但我們很喜歡,聞到味道之後,就有快樂,因為曾經吃過。
假設我們的住家在垃圾場旁邊,垃圾的氣味可以飄好幾公里,我們一出生,就待在那個地方,後來到國外,空氣特別好,是世界最好的,比如新西蘭,那邊的空氣特別好,回來之後,聞到了原先住家的氣味,會有快樂。聞到了臭味,也可以有快樂。
因此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接觸到所緣與境界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,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點,(接觸之後)生起了苦或樂,我們也是無法選擇的,這取決於——接觸到滿意的所緣與境界,就會有快樂,接觸到不滿意的所緣與境界,就會有痛苦。
因此,我們就只是看見——哦!心自行快樂,自行痛苦,這麼看見也可以,這也稱為「修行」。
我們看到了事實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觸到所緣,在我們的心裡,有快樂、有痛苦生起。
生起了苦或樂,我們是無法選擇的,無法掌控、無法操控,它只是暫時地存在,就會消失,這稱之為「無常」。
我們無法控制或命令,讓它待得久一點,願快樂待得久一點——無法指揮,命令痛苦快些消失——無法指揮、無法控制,這稱之為「無我」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