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要不疏忽大意,必須省思——生命是不穩定的,任何時候,苦都有可能抵達自身,任何時候,死亡都有可能來到我們面前,任何時候,都有可能會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。
如此不斷地思維、省思,心就不會疏忽大意,便會更加精勤於修行。
我們不斷地思維,比如:思維老,自身已經老了,但若尚年輕,便難以思維;思維病,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生病,若四處溜達,去看拳擊賽,一不謹慎便有可能染病,任何事情都充滿了不確定性。
老、病、死、與所愛的事物分離,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,如此不斷地觀察及體會,便不敢疏忽大意。
之所以疏忽大意,是因為覺得——自己尚未老、還未病、還未死、還未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,如此認為就會疏忽大意。
若想對治疏忽大意,便不斷地觀察我們周遭的人,世間人充滿了無常、苦、無我,充滿了老、病、死,不斷經歷著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。
從小至今,曾與所愛之人分離嗎?有,對吧?未來還會有嗎?不一定,對吧?我們並不知曉。
但過去我們已曾經歷與所愛的人分離,曾經歷如此之苦,於是我們就需教導自己的心——未來尚會遇見相同之苦。「與所愛的人分離」之苦,任何時候都有可能來到我們面前。
去教導心,心就不會疏忽大意,而會精進地用功修行。
等待老了再修行,那是不行的,有些人尚未有機會老,就先死了。
有些人想著:「等到五十歲才來修行,現在先掌握修行原則即可。」他作如是想,因為認為五十歲之後,便能鬥得過欲愛,現在尚年輕,對欲愛依然戀戀不捨,不願意放下、不願意修行,害怕困難。
但告訴你一點——當年邁時,修行很困難,趁尚年輕,應立即修行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