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善要聰明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摘錄

如果我們希望可以寧靜、快樂地活在這個社會,就必須具有活在社會之法——「給予」,「給予」即是分享(share)。分享有益的事物,巴利文稱之為「dāna」(佈施)。泰國人使用「dāna」一詞,指物資上的給予,實際上,它與「分享」(share)一詞更為相等,

佈施(dāna)即樂善好施、慷慨,比如:此人缺乏知識,我們則傳以知識作為分享。

因此,佈施一詞含義寬廣,若我們使用「分享」(share)一詞,實則接近此詞的含義了。

若我們自私,擁有什麼都不願意與朋友分享,朋友會愛我們嗎?比如:在讀書時,一些人的朋友時常向他借筆記,他就借出,於是他的朋友就愛他;有一些人則吝惜,朋友要求補習,他則假裝為其補習那些他認為考試不會出的內容,如此假裝補習其他內容並不稱之為「分享」(share),這稱之為作惡、欺騙他人。

或有時業報現前,出的考題正是我們與他人說的那些內容,這樣的情況亦有。在寺廟也曾遇過這般情況,推測僧人課程考試範疇——這題不會出、那題不會出……結果考題都出了。分享有益之事物,以慈心分享。言語善意,愛語(peyyavajja),愛語(peyyavajja)譯為「言語可愛」,而非譯為「說話動聽」。言語可愛——愛語(peyyavajja),比如:有時我們與朋友打招呼:「壞傢伙,你爹死了沒?」聽了這愛語有快樂——「嗯!我的朋友,我的死黨。」

如果我們曾經交往的朋友,說話是一種方式,一旦見面,說:「您好」,朋友簡直受到驚嚇,那不是愛語了,那過於疏遠。

想想看,如果我們有佈施、分享;愛語,說讓人喜愛的言語,以可愛的方式善說;再者,利行(atthacariyā)——做利益他人之行,如果所做的行爲,加重世間及朋友的負擔,根本沒有誰會愛。

有一個人生病不舒服,他要求想要此、想要彼,經常向朋友直接要求,如此朋友不愛,全逃走了,這並沒有行利益之事。

有時欺騙他人,在修行圈內簡直不計其數,到處欺騙禪修者,欺騙說:「你的心是如此了,必須那麼做哦!」欺騙以讓他恭敬,如此並非「利行」(atthacariyā),並沒有做利益之行,而是欺騙他人。

知曉嗎?如何做利益之行,必須教導嗎?

然後讓他人愛我們的最後一項——同利(samānattatā),始終如一,若今天好,明天壞,根本沒有誰會愛。

這佛陀的教法,辯駁得了嗎?情緒化或兩極化的人,時而好,時而壞;時而憂傷,時而興奮諸如此類,我們想與他親近嗎?根本沒有誰想親近,頭暈於不知他想要如何,他正甜笑,可以突然拿出刀來捅我們,因此,始終如一亦重要。然而必須從利益方面始終如一,在佈施方面,在言詞可愛方面,在做利益之行方面,始終如一。

因此,當我們要幫助他人時,我們必須好好思考,否則不一會兒將衍生後續的問題,比如:有人來向我們借錢,我們總是給他,目前一旦有冠病疫情,我們無法賺錢,他向我們借而我們不給,我們之前借他一百次的善行,簡直瞬間消失了——「這個人肯定是吝嗇、自私自利!」,突然如此了,因為沒有始終如一。

因此,當行善時也一樣必須謹慎,一樣必須附以覺性(sati),輔以智慧,做了別後續衍生麻煩,善事去做吧!做了別後續衍生麻煩。

如隆波喜歡去做功德,向醫院、慈善基金會諸如此類的群體,之前向醫院做功德,放生黃牛、水牛諸如此類,近來艱苦、貧困的人多,困苦的人越來越多,困苦的人越來越多,隆波就轉為向醫院做功德更多些,

我們捐助醫院,之後沒有誰後續來找我們麻煩,但是如果我們再次給此人錢,其他人也會想要得到了,就會開始責罵我們:「不公平!」,因此,這會混亂,做了就會與其他人建立纏縛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審校,若內容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編譯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