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際上,大家的禪定是不夠的,居士最大的一個弱點,就是禪定非常薄弱。因此我們就直接與禪定同步進行。
在觀心的時候,早期訓練時,去打坐,去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但是目標並不是為了追求寧靜。若有任何現象發生在心,我們去及時知道,以「心」作為主角,而不是以身體或呼吸作為主體。是以「心」作為主角!
練習下去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一會兒「想蘊」冒出來了,比如某個人的面孔呈現了,我們並沒有刻意地想,心會自己想,「想蘊」是無常的,「想蘊」也無法掌控,我們無法命令,它會自行冒出來。
一旦「想蘊」冒出來,「行蘊」就會接著開始運作。「行蘊」就開始造作——「這個人,太討人厭了!」瞋心冒出來了。
心作為「觀者」,看到「想蘊」冒出來,看到「行蘊」冒出來,我們的心是「觀者」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「想蘊」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「行蘊」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
有時候,我們坐著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有時候,心會寧靜,知道「寧靜」,有時候,心會散亂,知道「散亂」。「散亂」是被觀察的對象,「散亂」不是心,心從未散亂,「散亂」不是心,「寧靜」也不是心,它們是被心造作出來的另一個部份,稱為「心所」,是另外一個行蘊。
因此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每一個生起的事物,在心裡生起的每一種現象,全都不是「心」,而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。
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所有的想蘊,所有心裡方面的感受,所有的行蘊——也就是造作好、造作壞,全都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「心」,不是「我」,心是「觀者」。
我們慢慢不停地去訓練。接下來,修行越來越嫻熟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包括「知者」本身、「心」本身,同樣也是呈現三法印的。
比如,我們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心是「觀者」,苦樂、好壞冒出來,心是「觀者」,「觀者」的心,它也是無常的,一會兒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,一會兒迷失去緊盯所緣,一會兒迷失到「空」裡,它迷失來,迷失去的,因此,「知者的心」本身也是無常的,「知者的心」本身也是無我的。但是修行的量必須很多,才可以看到這一點。
最開始的時候,看不到沒有關係,僅僅只需看到——凡生起的,都會滅去。在我們心裡,凡生起的,都會滅去——快樂生起,會滅去,痛苦生起,也會滅去,好壞生起,也會滅去,各種各樣的記憶、界定、想蘊,生起了,同樣也會滅去,不停地去觀察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