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能夠觀心之前,必須先要能夠分離蘊,如果沒有從分離蘊、界開始,那都是不行、不可以的。
在觀心,也就是透過觀名法來修行的時候,同樣也必須要有「心安住」,要有成為「觀者」的心。
「觀心、觀心」,絕大部分人是不會(觀)的,根本沒有真正觀到心,就會迷失,迷失在「心」的各種狀態及造作裡。
我們如何才能更加嫻熟地觀心呢?首先,就如我們觀身(的方法)那樣去做,也就是——修行某一種禪法,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等,在此不介紹各式各樣的「十遍」(禪法)——火遍、地遍、水遍、風遍……不建議這些(禪法),因為(心)是往外送的,觀得太遠了,那是色。
我們要觀名法、觀心,如果從「色」開始(觀)的話,就(離)太遠了,很容易就會迷失在「遍處定」的那些禪相裡。我們僅僅只需在心裡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就夠了,如果只是念誦「佛陀」不行,就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不停地練習。
練習了之後,我們並沒有去觀呼吸,並沒有去觀身體。練習了之後,我們的心要放鬆,以平常、普通的心來呼吸。時間不久,「想蘊」就會開始運作。
比如,就會開始想,開始想到某一個人的臉。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要想,無緣無故地,某個人的面相就呈現出來了。
一旦他的長相呈現出來時,「行蘊」就會進一步造作——「我喜歡這個人,哎呀!太喜歡了」,覺得很高興,就會生起快樂、滿意的感覺。如果呈現的是敵人的臉,看到了之後,就會生起討厭的感覺。
因此,在我們要觀名法的時候,首先要有「作為觀者的心」。起步的階段,也許我們是用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(的禪法),心作為旁觀者、作為觀者,看到色身在呼氣、吸氣。
觀我們身體裡的色法,好過於去觀外在的色法,比如地、水、火、風,這(離)太遠了。
心,在身體裡,因此我們觀的對象,不會超過自己的身體。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呼吸來,呼吸去,很快就會看見——有時記憶冒出來,有時念頭冒出來。
坐著、坐著,念頭冒出來了。在念頭冒出來的時候,還沒有所謂的好或壞(中性),但是我們進去界定所想的內容,貪欲就會生起,瞋心就會生起,在迷失去界定的時候,其實「痴」已經生起了。
因此,如果我們想很嫻熟地觀自己的心,睜開眼睛看,是不行的,那觀得還不夠細膩,生氣的時候,就變成「我生氣了」。
如果我們訓練,修習某一種禪法,一旦有什麼念頭、造作冒出來之後,我們要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。我們就會看見——比如,我們正坐著修行,在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,我們所愛的人的臉呈現出來了,想蘊、「記得」冒出來了,行蘊就會進一步地去造作——「哎呀!這個人如此這般好、如此那般可愛」,心作為「觀者」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冒起來的想蘊、行蘊,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它們不是「心」。
比如我們坐著、坐著,想起了某個人,瞋心生起了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心是自己想的,我們並沒有刻意地要想,心是自己想的。
一旦心「想」了之後,瞋心生起。瞋心不是「心」,是被心覺知、觀察的對象,它本身不是心,如此稱之為「分離蘊」。
「想蘊」是一個部分,記憶冒出來了;「行蘊」,也就是——造作好、造作壞等,冒出來了。它們是不同的部分,它們與「心」是不同的蘊,心是「觀者」。
不停地去訓練,坐著呼吸,坐著去念誦「佛陀」。一旦想蘊、行蘊冒出來之後,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