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職責是不停地去觀心,無論從觀身或觀受開始起步,最後都會契入到心。
比如,我們觀身,誰是看到身體的人?「心」是看到身體的人。誰是感知感受的人?「心」是覺知感受的人。
因此,「心」是知者,觀每一個部分,「心」都是知者。觀身,必須有「心」作為觀者,觀受,也必須有「心」作為觀感受的人,觀行蘊,「心」是知道行蘊的人,無論是觀五蓋、緣起法、七覺支……全都有「心」作為觀者。
因此,修行的時候,並沒有所謂的「觀身」或「觀心」,僅僅只是起步的時候,是以哪一項開始起步。一旦開始起步之後,我們就無法真正選擇了。
如果我們有了真正的覺性,有時身體較為明顯,就會感知身,有時感受較為明顯,就會感知感受,有時心較為明顯,比如貪瞋痴較為明顯,就會感知貪瞋痴。事實上,我們並不是真的可以選擇,我們只需要有覺性而已。
持續不斷地有覺性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所有的一切,無論是色法、名法,全都生了就滅;所有的色法、名法是苦,全是被逼迫著,是負擔;所有的一切,全都是無我的,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,這屬於開發智慧的階段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