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迷失」是煩惱習氣,在我們及時地知道「迷失」的時候,煩惱習氣滅去,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起來。
因此我們透過所犯的錯——「迷失」(來修行)。一旦我們知道「心迷失了」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。
但是在緊盯的時候,知道「緊盯」,緊盯並不會消失,因為緊盯,並不是在做什麼壞事。
如果我們想讓它不緊盯,就需去觀察——什麽事物藏在緊盯的背後。真正藏在緊盯背後的事物,其實就是欲望、「想要」,那是貪心。
但是也許我們會發懵——欲望會讓我們緊盯,為什麽緊盯卻不是不善的呢?
煩惱習氣也有可能是善法生起的因,不善法也有可能讓善法生起。比如我們正在走神,當我們有覺性知道的一瞬間,這個不善法就會滅去,善法就會生起。
或者我們在緊盯,我們觀下去,緊盯——真正控制身、控制心的,並不是所謂的「壞」,而是「不聰明的好人」的做法而已。
我們要去看到——緊盯背後的動機,其實就是「想要好」。比如:想要修行、想要一直保持覺性。
有「想要」生起了,欲望生起了——想要不走神,想要一直保持覺知,就會去緊盯。
如果我們及時地知道心的「想要」,緊盯就會消失,因為緊盯的「因」被根除了。
緊盯的「因」,其實就是欲望、「想要」。欲望與「想要」是構建十二緣起的「有」。「緊盯」是屬於修行人的「有」,「迷失」是屬於沒有修行之人的「有」,同樣都是十二緣起裡的「有」。
迷失的「有」,那是沒有修行之人的「有」,緊隨而至就是去往惡道;但是對於緊盯,是屬於修行人所營造的十二緣起裡的「有」,是好的「有」,結果也會好,就會去往善道,就有可能生到梵天界。
如果我們想擺脫十二緣起所有的「有」,必須直接看到緊盯的根源——想要好、想知道、想看見、想成為、想得到、想好,全都是充滿了「想要」、「欲望」。
感覺得到嗎?想到修行的時候,一旦我們「想要」修行,就會去緊盯。
假設隆波命令大家,現在開始動手修行。(大家就會)強迫、打壓身體,讓它看起來很好。一旦身體打壓好了,就開始打壓心,讓它一動不動的。那什麽也沒得到,最多也僅僅只是成為梵天神,不會比這個更高了。
因此我們在緊盯的時候,其實是在「刻意地修行」。或者我們修行的時候很鬱悶,就去看它的背後,其實就是「欲望」。
想要好、想知道、想看見、想成為、想得到、想好,就會去緊盯;想一直保持覺知,就會去緊盯。
一旦及時地知道它的根源,「想要」就會滅去。「想要」是煩惱習氣,何時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,何時煩惱習氣就會滅去。
煩惱習氣滅去了,源自於煩惱習氣而生起的「十二緣起的『有』」,它同時也會滅去,因為它的因已經滅去了,因此「緊盯」就會消失,但是心還是會憋悶一段時間。
比如走神時,及時地知道走神的瞬間,走神立即就消失了。但是緊盯時,知道在緊盯,即使不再緊盯了,但心依然還是憋悶。
心依然還憋悶一段時間,這屬於果報,必須要還債。這源自於自己去緊盯,就必然得接受緊盯的果報,憋悶一段時間後,就會消失的。
倘若我們不停地在「因」上播種,一整天都有「想要」與「欲望」,一整天緊盯,緊盯就根本不會消失。
因此,真正的中道非常重要,對於修行而言,非常地重要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