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觀自己,別把心往外送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一定要知道,我們活在世間,僅僅只是暫時的,我們真正的核心工作是——提升自己的心,讓(心靈品質)越來越高,直到有一天活在世間,但能超越世間,猶如荷花生長在水裡,卻不被水沾濕。

若想擺脫世間,必須要看到世間的實相。世間的實相並沒有什麼,僅有不確定的事物,全都是生了就滅,生了就滅。

有人拼命地競爭,拼命地爭奪這項職位、那項職位,那全是暫時的,很快就不是了。當總理,只是暫時的,當主席,也只是暫時的,全都是臨時的,卻拼命地去掙扎,只是為了得到臨時的事物,他們看起來並不太聰明。

真正恆常的事物是存在的,那就是「法」。「法」是事實、真理、實相,不會改變的。如果我們的心,了解世間、認識世間,心就會放下世間,就會抵達法。

法是恆常、快樂的,而且是中性的,沒有任何人能掌控得了,因此,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抵達如此的法,沒有誰能阻擋得了我們,沒有人能註冊專利。

認識世間、了解世間,世間有的只是無常,世間有的只是苦,世間有的只是不在我們掌控的範圍內,所有的一切,全都只是一場夢,如夢幻泡影。

夢存在嗎?存在。但沒有任何意義,夢幻泡影、海市蜃樓存在,但僅僅只是海市蜃樓,什麼也抓不住。

世間就是如此,就如做夢,一會兒夢到成為如此,一會兒夢到是那般的,一會兒夢到不想如此,不想那般,不停地在做夢。

我們必須培養自己,讓自己成為知者、覺醒者,從念頭的世界、夢的世界醒過來,活在覺知的世界。

一旦我們醒過來,便能如其本來面目地看到世間,如果我們依然在做夢,依然迷失在世間、迷失在念頭的世界,我們就無法如其本來面目地看到世間,而只是看到如自己想像的那般狀態呈現。

慢慢地去訓練,「世間」剛才已經開示了,其實就是名法與色法。

內在的世間、外在的世間,內在的世間就是——自己的五蘊,自己的身心,這是內在的世間。外在的世間,也就是——離開自己的身與心,外在的名法與色法,別人的身心,那是外在的世間,山、水、土地……全是外在的世間。內在的世間,就是——自己的名色、五蘊、身心。

認識外在的世間,可以嗎?可以,它們同樣教導我們「法」。佛陀曾經開示,內在的法、外在的法、遠處的法、近處的法……近處的法,就是自己,外在的法,就是外面的對象。外在的世間,內在的世間,他們同樣演示三法印,這是佛陀教導的理論,這在四念處裡有這般的開示。

但是,在實修的部分,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看外在的世間,因為風險很高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看外在,就有危險。比如,看到女人,真的有幾人能夠看到美女之後,全都以不淨觀,看到皮囊內全是糞便?他們僅僅只會黏著於外在,看到皮膚、牙齒……因此,佛陀才會教導大家,返回來看自己。

看外在,可以嗎?看到外在的事物——生滅、無常、苦、無我,然後能夠放下,可以嗎?可以,但是難度很高,因為迷失的概率很高。

如果我們坐著看自己,不停地觀下去,根本沒有很多所緣,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,最後就會看到實相——身體並不是美好的事物,全部充滿了臟兮兮,充滿了無常,充滿了苦,僅僅只是一堆物質,並不是「我」,不是「我的」。

如果坐著看美女,那時是看不到三法印的,看到只是漂亮,「哎呀!真是漂亮啊!」根本沒有看到不淨觀,看到的只是「淨」,看到的只是「美」,因此,高僧大德才會強調,必須返回來看自己,這是一條安全的路。

看外在,如果波羅蜜足夠,也可以看到三法印,如果波羅蜜不足,就會迷失,很容易迷失在世間。由於喜歡觀悅意的事物,就會迴避不悅意的事物,看女人,就會看到很漂亮,看來看去,如果看到不漂亮,又會重新去找好看的事物,然後不停地更換對象。

然而,不斷地了解自己的身與心,它並不會變換到哪裡去,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,很容易就能看到實相。

觀心,看自己的心很好,但是,觀別人的心就不好了。觀別人的心,比如,他人的心是如何的全知道,有時候會超過事實,然後攻擊此,攻擊彼,說:「你的心這般不好,那般不好」,那是自己想像出來的,並不是真正知道。

因此,高僧大德會禁止,比如,隆布敦長老就禁止——別把心往外送。

修行的時候,與他在一起,一些僧人、沙彌,喜歡去看別人的心,隆波不喜歡,隆波喜歡不停地看自己,根本不去看別人。長老阻止,但是他們不聽,直到最後有些人發瘋了。有出家人發瘋,也有沙彌發瘋,最後他們區分不了(所看到的)究竟是真的,還是假的,他們區分不了,而且心散亂,看到別人全是煩惱習氣,卻從來沒有看到自己的煩惱習氣。

長老阻止,但是不聽,長老圓寂之後,很多人就徹底地壞掉,有一部分人發瘋,有的人自殺,有的人走火入魔,出家人待不下去,只能回去當居士,他賺不了錢,父母給他食物還需供養,全都走偏了。如果願意聽從隆布敦長老的教導,修行就會很平坦。

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不停地去提醒自己,並不難的,要知道自己的心是如何的,但是必須先抵達自己的心,才能記得——這是外在的感覺,這是外在的法,這是內在的法。

因此,別玩,要去修行,必須真正能夠抵達自己的心,應該知道的,自然會知道,不用刻意去訓練,否則心往外送了。

不難的。心往外送得太多,並沒有快樂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