隆波小時候,修行!遇見隆波李尊者後,每天都坐著修行。
問:「修行為了什麼?」同樣也不知道,因為年紀太小了,不知道目標為何,但僅知道必須修行,每一天、每一天都做。
當長大一些之後,聽聞佛法,聽到「涅槃」一詞,不知道那是什麼,內心深處在尋找一些東西,但並不知道在尋找些什麼,就是那樣的。
心不會滯留於一處,而努力不斷地修習禪定。它在尋找某一些東西,但那時並不知道那是什麼。
當再長大一些了,才知道尋找的是「離苦」,所需要的是「離苦」。
逐步提升,行善造福,提升戒、定、慧,我們的心就會逐漸剝落,惡的外皮層層剝落,最終心越來越抵達純淨無染。
修行猶如為芭蕉樹剝皮,看過芭蕉樹嗎?我們層層地將其剝皮,想找到其堅實的部分,剝析至最後,芭蕉樹的心是空的,沒有!什麼都沒有,沒有外皮。
它純淨無染至極致,因為它「無」。若它「有」,它則有承載煩惱之處。
逐漸剝開我們心的外皮,直至抵達心的本質,心的本質是空,它什麼都沒有,它純淨無染至極致,沒有煩惱可以停駐。
猶如禪宗的典故,有些人稱,修行猶如擦拭明鏡上的塵埃。神秀禪師說,修行如同擦拭明鏡上的塵埃,(身似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莫使惹塵埃。)意思即是——好好地守護自己的心。
慧能大師則是另一層次,沒有鏡子,亦無塵埃駐留之處,(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)。
若我們修行,抵達心的本質,它是空,全然沒有煩惱可鑽入之處,絲毫不黏著,亦無可以停駐之處。
這些事情是可能的,必須堅定,大家立志走向離苦,層層剝開煩惱的外殼,而不是保護自己的顏面,應剝開自己讓其袒露。
去戰鬥!隨著因緣機會,去行善造福,戒必須經常持守,禪定必須每天訓練,讓心有住處。
我們就學習了解實相——我們所感知的一切,它是恆常或不恆常?它是心的負擔?或不是負擔?它是可以控制?或不可以控制?持續觀照下去。
善法或不善法生起於心,心就去感知——善法和不善法也是無常的,生了會滅。
不善法生起,是心的負擔嗎?是!而且程度極多;善法生起,是心的負擔嗎?是!並非不是。
逐漸觀照,照見——我們無法命令它,也無法控制它,這是「無我」;它是逼迫、是負擔,這是「苦」。
照見實相,一再地照見,最後心就會聰明,知道凡生起的一切,都會滅去。
除了苦,沒有什麼生起;除了苦,沒有什麼存在;除了苦,沒有什麼滅去。照見,而非思維。
逐步訓練,如同隆波所教導那般訓練,有一天就會看見。
努力訓練,有明確的目標,別氣餒!今生洞見的機會是存在的。
有時修習,有時不修習,那就等著慢慢累積波羅蜜,再好幾尊佛陀出世,可能會洞見。
若心堅定,從現在起一定要堅強,就可以現在獲得。
必須堅定,有毅力、忍耐!自我訓練,提升自己的心,從無知至了知,從黑暗至光明,從雜亂至「空」、純淨,
逐步訓練,今天教導至此,教導很多,大家不太實踐,若聽聞後實踐,就會進步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摘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