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中道的心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將修行的方法簡單地總結——修行某一種禪法,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每一天都用一些時間去演練,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心快樂,知道;心痛苦,知道;心寧靜,知道;心散亂,知道;無論心是什麼樣子的,都要知道。

在覺知的時候,別跟著、追著(煩惱)跑,心要安住,成為「觀者」,「生氣」生起,看到「生氣」,心作為旁觀者,「生氣」與「心」是不同的部分,要這麼觀。

如果「心」與「生氣」聚合在一起,就什麼都觀不了了,已經徹底地迷失了。

因此我們修行某一種禪法,心作為「觀者」,看到身體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然後去觀,一旦有任何東西摻雜進來,在心裡摻雜進來,我們去及時地意識到。

接下來,嫻熟了之後,「知者」就會獨立凸顯。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什麼境界在心裡冒出來,我們都會看見,就如同我們在固定形式練習一樣。事實上,我們並沒有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比如我們正在欣賞花草樹木,看到蝴蝶來了——好喜歡啊!「喜歡」生起的一瞬間,覺性及時地捕捉到了,看見了「喜歡」。

如果是種樹的人,看到蝴蝶來了之後,會生起不喜歡,因為蝴蝶會下蛋,生的蟲子會吃樹葉,看到蝴蝶來了,就想打死他。

看到蝴蝶來了,兩人看到同樣的蝴蝶,但是行蘊的造作不同。這取決於每個人的背景、每個人的隨眠煩惱,或所累積善法的不同。

我們不停地去觀察、去體會,就會看到——心是自行在運作的,它自己造作苦樂、好壞,無法掌控,無法去阻止。它是成為「觀者」,或成為「想者」,我們阻止不了。所有的一切,全是無法掌控、無法控制。

不停地去觀察、去體會,在日常生活中,就會看到在心裡面的變化,不停地在生滅、變化,心是「觀者」。

何時沒有覺性,心就會迷失,就看不見生滅了,就看到世間所界定的「概念法」,並沒有去觀「真實法」,並沒有去觀——在身與心真實出現的狀況,全都迷失在概念法,也就是想象、思維的世界。

總而言之,「心作為觀者」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要觀心的話,修習某一種禪法,心苦樂、好壞,不停地去及時地知道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苦樂、好壞不是「心」,是外面滲透進來,只是臨時的存在,就會消失。

多多地去訓練這部分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「知者的心」本身也是生滅的,一會兒變成「知者」,一會兒變成「迷失者」,不停地去觀察。

在觀的時候,到了某一點,心累了,就回來修習奢摩他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讓心休息,不開發智慧,不去觀生滅了。讓心休息,與呼吸、與佛陀在一起。一旦心有了力量之後,別懶惰,去繼續觀心工作。

如果心不願意工作,怎麼辦?那就去找接觸、換所緣,睜開眼睛看看這,看看那,一會兒眼睛碰觸到圖像,心會變成這樣,一會兒看到某個圖像,心又會變成那樣,不停地如此去觀察、去體會。

如果能做得到,用的時間就不長,道果、涅槃並不是太難的事情,不會超過如我們這般普通人,所能達到的狀態,我們只需知道(修行的)方法就行了。

昨天教導的是觀身體與感受,今天教導的是觀自己的心,並不是去緊盯著讓心一動不動的,也不是去跟著所緣,追著跑。如果緊盯讓心一動不動的,那屬於「修苦行」;如果心跟著所緣跑,那屬於「放逸型」,

真正中立、中道的心,是心作為「觀者」,看到所有的境界、狀態,不停地變化。慢慢去訓練,每一天都要用功,如此我們就會越來越進步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