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身時,可以看到三個組成部分:第一部分是身體本身;第二部分是身上生起的感受;第三部分是觀身與觀受的那個(能知的)心;(由此)我們已經能夠認出三種蘊。
至於在按摩身體時覺得:「哎呀!這個不是我。」那只是「想蘊」而已——它在界定身是無常的、苦的、不是「我」,這屬於恰當的、健康的「想蘊」。
有人聲稱「想蘊不好,因為不如智慧(殊勝)。」但是你知道嗎?如果沒有想蘊,智慧也不會存在的。首先,我們必須能夠正確地界定,思維和想法要正確,見解才會正確,才會生起正見,進而具備智慧。因此,說「想蘊不好」,這是不正確。如果非要說什麼,只能說:「顛倒的想蘊、有偏差的想蘊」是不好的。
有所偏差的顛倒想蘊共有四種:(第一種是)把不漂亮、不美的(現象)界定為漂亮的、美的。比如,我們這個身體是不美的、不漂亮的,只要曾經審思過身體,就會知道身體臟兮兮的。
身體就像一副(臭)皮囊,上面有九個大孔,自己去列舉看看,至於小孔,更是數不勝數,各種污穢之物一直在往外流……三藏經典是如此描述的。
「身體不斷有污穢之物外流」,這是真的嗎?洗完澡不一會兒,坐了片刻,就又出汗、又臟了。事實上,身體裡面充滿了不淨物,可是我們卻錯誤地界定它,誤以為自己很漂亮、很美,這是第一種錯誤的界定。
第二種錯誤的界定是——將「無常」的現象界定為「恆常」的。比如,我們的生命在不斷地逝去,越來越趨近於死亡。我們一直都在死去,只有程度多少的差別:年紀大了,「死」的部分多於「生」的部分,便呈現出衰老的症狀,最後,整個(身體)都會死。
然而我們從未覺得「身體是無常的」,反而覺得「這個身體是恆常的」。誰會覺得自己今天就要死去的?誰會設想「自己今天就會死」,有嗎?除非是意圖自殺者,否則沒有人會這麼想。我們誤以為這個「無常」的事物是「常」的——無論如何,都覺得至少今天不會死;事實上,卻不一定。
(第三種錯誤的界定是)「苦」的事物,我們誤以為它是「樂」。此身是苦,坐著,苦;躺著,也苦;所以不斷地翻來覆去,無論什麼姿勢都苦。
一會兒餓、一會兒冷、一會兒熱、一會兒痛、一會兒癢,一會兒又要去小便、大便……這個身體充滿了苦,我們卻覺得:「喔!現在很舒服!」明明看到了「苦」的事物,卻還誤以為它是「樂」。
(第四種錯誤的界定是)把「無我」的現象當成了「我」。就像剛才帶領大家去練習(觀身),其中根本沒有一個「我」(存在),但是我們誤以為「這是我」,這就是所謂「界定錯誤」。
因此,我們應該努力訓練覺知自己——看到身體坐著、身體呼吸,看到身體行、住、坐、臥,看到身體動、停;看著身體,心是觀者,身是被觀察的對象,心是觀者。
有時候,還會有「感受」參雜進來,於是看到:「感受」不是身,「感受」也不是心,「感受」是另一種現象、另一個部分,所謂「部分」,其實就是「蘊」;「感受」是另外一種蘊。
繼續觀察下去就會發現:身體的任何部分都沒有「我」(存在),有的只是「苦」的現象,有的只是「無常」的現象,有的只是「無我」的現象。
感受,也只是不斷被逼迫著,生起的境界,無論是苦受或樂受,都被逼迫著消失;快樂是臨時的,痛苦是臨時的,無論身體發生的任何現象,都只是臨時的,包括心中生起的一切,也是臨時的。
我們應該不停地觀察和體會。大概能做到嗎?要(把開示的內容)用於實踐!
首先,坐著,看著身體在呼吸,心是觀者,看著身體在坐著,心是觀者……又或是,試著觸摸一下,究竟在哪裡有「我」存在?這裡是我嗎?還是那裡?或是其它部位?根本沒有任何一個部位有「我」。
持續不停地觀察,(就會發現此身)惟有物質,而這堆物質是我們從世間臨時借來的,進食、喝水、呼吸,便得到了物質(元素)。它們基於業力作用而聚合成這具身體,然而用不了太長時間,就會老化、消失,大家要這樣不停地觀察和體會,假如可以做到,憑此,即可體證成為阿羅漢聖者。
修習身念處,可以抵達苦的止息,修習受念處,可以抵達苦的止息,至於心念處——觀察「善心、不善心」,看到貪嗔痴不是「我」,看到貪嗔痴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覺知到貪嗔痴的心,也不是「我」,覺知到貪嗔痴的心,也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,如此同樣可以抵達苦的止息,同樣可以體證成為阿羅漢聖者。
因此,無論是身念處、受念處還是心念處,全都可以抵達同一目標——解脫自在。不存在哪一種念處優於哪一種念處(的問題),唯一的區別只是,你自己擅長哪個方法,你就選擇那個方法即可。
禪窗聲明:
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,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。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,完全歸責於我們,歡迎大家不吝指正。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
微視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