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不停地去訓練自己,最後我們的心就會——有快樂、寧靜、乾淨。即使世間動蕩不安,我們的心都會寧靜、快樂,很吉祥,不會動蕩起伏,不會起起伏伏,不會有苦,要不停地去訓練自己。
今天或明天也許沒有證悟道果,但是我們不停地訓練自己,也許三個月、七個月,或三年、七年之類的,也還沒有證果,就繼續用功,這說明我們的根器還不夠。
業報是最公平的,我們的福報、波羅蜜不夠,就需要繼續花時間去累積。如果我們訓練自己,是心意堅決的,累積(波羅蜜)的速度就快;如果我們的心很脆弱,一直很氣餒,扶不起,累積的時間就會比較慢;如果不修行,(波羅蜜)就不累積了,累積的反而是煩惱習氣,未來的修行只會越來越難,因為我們累積煩惱習氣,已經變成習慣了。
無論今生能不能證悟道果,都不重要,已經是很公平的了。
我們的職責是——在佛陀的法依然還存在於世時,就精進地去用功,去持五戒,安排時間出來用功修行,每一天都安排時間,做固定形式的練習。其餘剩下的時間,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性。不停地去訓練自己。
境界與狀態,也就是——什麽煩惱習氣生起了,我們及時地知道,快樂、痛苦生起,我們及時地知道,不停地去觀下去,最後就會看到每一個境界的三法印,然後就可以離苦。
離苦了之後,我們就會知道,這世間根本沒有任何意義。這世間,騙的只是那些愚蠢的人,騙的只是那些迷失的人,無法欺騙「智者」,無法欺騙「知者」。
「知者」就是——已經經過了很好訓練自己的過程。首先是訓練自己去持戒,訓練心安住,變成知者、觀者——那是訓練禪定,訓練分離蘊,訓練看到「蘊」呈現各種各樣的狀態,每一個狀態非常多,無論名法還是色法,每一個部分,全都演示三法印,這稱之為「修習毗缽舍那」。
在能夠分離蘊的時候,還沒有契入到毗缽舍那,只有看到每一個境界,或每一·個狀態都演示三法印,貪心也是三法印,瞋心也是三法印,諸如此類的,那才能夠稱之為「毗缽舍那」。
修習毗缽舍那,最終,心就能契入中立,因為已經經過了非常多嫻熟的訓練保持中立,一旦心保持中立,就不再掙扎,就會擺脫造作,就會契入到「不造作」的狀態,也就是契入到無為法、不造作的法。
佛陀的整個教導核心,就是這個,路徑就是如此,已經分享給大家了。(路)你要走,你就走,如果你不走,隆波也只能放手,如果你走的話,隆波也會隨喜。
隆波的名字的意思,「帕默」(Pramote)其實就是「捨」,就是「四梵住」裡的「捨梵住」,與「隨喜功德」是同一個詞,就是「跟著一起很歡喜」。
因此,如果大家精進地修行,隆波就會隨喜功德。如果大家不修行,隆波就完全放手,隆波並不會跟著你受苦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