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知道色法是無常的呢?且拿以前的舊照片來看,自己以前的面孔和現在的面孔不一樣了,現在的面孔已經變了,於是,就會看到色法是無常的。但透過「對比」來看到無常,尚未契入毗缽舍那。
或是看到——之前自己的心十分寂寞,現在則寧靜,說明「心是無常的」,這也看見三法印,但乃透過思維作對比。
「現在的身體」與「以前的身體」作對比,「現在的心」與「以前的心」作對比,這同樣也屬於智慧,但依然尚未契入毗缽舍那。
真正開始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,是看到這個色法與這個名法的生、住、滅,而不是透過——「此色法」與「彼色法」作對比,「此名法」與「彼名法」作對比,那不是毗缽舍那。必需要看到這一個(名色)生滅、生滅、生滅……就在我們的眼前看見。
比如,看到「呼氣的色法」生起,然後滅去,生起了「吸氣的色法」代替,生命一次一次地隨著呼吸不停地死去,身體充滿了無常,越來越接近死亡,越來越接近墳墓。我們觀「呼氣的色法」生了就滅,「吸氣的色法」生了就滅,行住坐臥的色法、每一個色法生了就滅,「動的色法」生了就滅、「停的色法」生了就滅……不停地去觀。
經典注解,如此用功,尚未真正修習毗缽舍那,移動的色法,並不是真正的色法,經典是如此注解的。
近似色,不是究竟色,地、水、火、風才是究竟色,然而,很多人做不到真正看到地、水、火、風,因此,我們要相信佛陀的教導,觀呼氣的身體、吸氣的身體、行住坐臥的身體、移動的身體、停止的身體……佛陀在四念處已教導了,我們不需修習很多。
按照佛陀的開示用功,很快我們就看到——呼氣的身體生起,臨時存在,就會死去,吸氣的身體生起,臨時存在,就會死去,然後心就會慢慢寧靜下來,而生起感覺,了知——身體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,僅僅只是臨時的事物,不久就會消失,心會獲得知見,最後就能鬆開對身體的執著,如此同樣也可以抵達終點。
或是觀心,那是真正的境界,生氣的心,生了就滅,貪的心,生了就滅,看到生氣的心,不斷冒出來,我們有覺性知道,它就會滅去,如果不知道,它就會冒出來,進而控制我們的心。
慢慢地去訓練,如此我們已開始看到境界,看到當下正在呈現的境界滅去,這已契入毗缽舍那了。
如果看到——「今天的心」與「昨天的心」是不一樣的,那還不是毗缽舍那,僅僅只是初階的智慧而已。
因此我們要來看真正的境界,看到我們的身體不停地滅去,一次一次地死去、一點一滴地死去,隨著呼吸不停地死去……
看到想、念頭、演繹、造作——來了就走,生了就滅、生了就滅……快樂生了就滅,痛苦生了就滅,不苦不樂生了就滅,一整天持續不斷如此觀察體會,這有什麼困難的呢?
隆布敦長老開示,這不難的,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,其實就是那些不看的人,只是一直思維分析,僅是在想:「修行應該怎麼做?怎麼做才會好?」原本應是——如身的本來面目去觀身,如心的本來面目去觀心。
佛陀教導我們去看,而不是去想,那些喜歡想的人,是不可能有好的收穫的,只是不停地散亂,而且還誤以為自己很厲害,尤其是讀了很多書,不停地思維與分析,誤以為自己全都知道了,那真是不懂事,那根本不能清除煩惱雜染。
所有的三藏經典,都無法洗滌我們的煩惱雜染,只有持續不斷提升的覺性、戒、定、慧,才能斷除我們的煩惱雜染。
因此,我們學習是為了知道方法,知道方法之後,則需動手實踐,去看事實——真正去觀身、真正去觀心是什麼樣子的。
最先看的時候,也許會作對比,「今天的身體」與「去年的身體」是不同的,那太遠了。應看當下這一刻的身體,一直處在生滅變化的狀態中,包括我們的手,一會兒冷,一會兒熱,吸進去的空氣會變涼,呼出來的空氣就會變熱,包括自己的呼吸,它同樣也是無常的,不停地去觀察、不停地去體會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