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放任煩惱毒蛇潛伏在心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要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,在我們做功德的時候,或無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什麼(動機)藏在我們所作所為的背後。

在我們說話之前,在身體有所作為之前,其實心已經有所運作了。

比如,我們的心是善的——想做功德,想參與大型供僧,心先開始運作,然後語言才開始呈現,就會對出家人說:「今年我想參與大型供僧。」然後就開始動手做大型供僧,身、口、意就齊備了。

這一切是從心開始的。如果想讓我們的身好、口好,一定先要心好。因此,我們要努力地去觀察自己的心,在我們想的時候,什麼(動機)藏在念頭的背後?比如,我們想做大型供僧,有什麼動機藏在背後?想出人頭地?或想護持出家人?或想幫助我們的朋友,邀請他們一起來做功德?究竟是什麼(動機)藏在背後?一定要先去度量自己的心。

其他的事情也是相同的,無論做任何事,先要去評估自己的心——我這麼想,原因為何?有什麼動機藏在自己的念頭、思維背後,是善?還是不善?要去觀察自己的心,有覺性,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。

比如,瞋心生起了,就會想罵人、想打人。如果瞋心生起的時候,已經看到了——想罵人、想嘲諷人了,不好的語言與行為背後是瞋心,我們的心已經被瞋心控制了。

一旦我們這麼看見,瞋心就無法控制我們的心,就是如此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。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煩惱控制不了心。一旦煩惱控制不了心,我們的語言——就不會因為煩惱習氣在背後驅動,我們的所作所為——也不會因為煩惱習氣在背後驅動,如此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——會越來越清白,越來越乾淨。就只需呵護好自己的心,身與口自然就會好。

因此,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心貪了,知道;心生氣了,知道;心散亂了,知道;心萎靡不振,知道。

比如,看到有人走過來了,心討厭她,因為她比自己漂亮。作為女人,已經覺得自己很漂亮了,但是她比自己更漂亮,於是就想嘲諷她,想透過一些表情,讓她感到在別人眼裡,她是惹人厭的。

先及時地知道自己,一旦煩惱控制不了心,我們的言語就會很好,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會很好。

但是,大家大部分都是戴著面具,從未觀察自己的心,只是知道——在別人面前,要讓自己表現得好一點,那僅僅只是(外表)看起來很好,但是真正在心裡面並不好,依然在造作不善業,那稱之為「意業」。

「意業」的結果,比「身業」及「口業」更嚴重,因為它是「身業」及「口業」的源頭。

我們不停地觀察自己的心,不停地訓練去覺知和體會自己的心,別放任煩惱潛伏在我們的心裡,猶如放任毒蛇潛入我們的家,而我們卻不自知。毒蛇就會不停地亂咬,很危險,最後我們自己也會被咬,也就是——我們會墮到惡道,自受苦果。

我們不停地去觀察自己,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。隆布敦長老曾經教導隆波:修行並不難,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,已經讀了很多書,接下來讀自己的心吧!

很簡單的修行方法,就是讀自己的心——心有快樂,及時地知道「當下心有快樂」;心有痛苦,及時地知道「當下這一刻痛苦」;心寧靜,知道;心散亂,知道;心貪,知道;心不貪,知道;心生氣,知道;心不生氣,知道;心迷失,知道;心覺知,知道;心散亂,知道;心委靡不振,知道;就是如此不停地去觀察。

心妒忌,心厭倦,心懶惰,心想如此這般,不停去及時地知道,心有仇恨、埋怨,都要去知道,或是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,感到妒忌,知道「妒忌」,看到別人行善,收穫善果,我們很隨喜他們,我們也知道「心是善的」,為別人在做好事而感到高興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