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少自私自利之法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修行分為兩方面:一、快樂地活在世間,同時提升心靈水平;二、為了出離世間,因此,佛法綜合了以上兩方面。

三藏經典亦同,如果閱讀經藏,就會發現——有些部分教導我們,如何快樂地活在世間,越來越純淨,而不僅僅只是一味地追求快樂。

作為佛教徒,若只是快樂地活在世間,這是不夠的,必須同時純淨,持續不斷地訓練自己減少煩惱雜染。

身為居士,也需勤於佈施、持戒、修行;至於想出離世間的出家人,則需訓練戒、定、慧。

居士們需先從佈施起步,為何強調讓居士們佈施呢?僧人不能佈施嗎?當然可以,量力而為即可。

佈施並非只有用錢才能做到。佛陀教導我們佈施,是為了訓練我們減少自私自利;教導我們持戒,是為了讓我們不去隨順煩惱雜染;教導我們修行(禮佛、念經等),是為了讓我們以此作為基礎,以便進一步契入奢摩他及毗缽舍那。

因此,佈施,正是教導我們不自私自利,以慈悲心看待他人及動物。心若柔軟,修行過程就會容易……

世間人活著就是明爭暗鬥,一心只想有利可圖。佛陀則教導我們要懂得佈施,佈施是為了減少自私自利,訓練與煩惱雜染抗爭,而不是貪得無厭,不知饜足。

特別飢餓的人,就會特別痛苦,極度飢渴的人,也是特別痛苦。如果懂得滿足,就會懂得佈施,便會有多餘的部分能慷慨地幫助他人和動物。這並非小事,而是在訓練自己。

大家開始學法修行以後,有時覺得佈施只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,認為既然修行了,無需佈施也可以,這說明我們沒有明白佈施的目的何在。佈施是善舉,並非不善舉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