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的食物——功德
為了生存,身有四種資具(衣、食、住、藥);心亦需要四種資具。
心的食物——即功德,如果心有功德,就會有快樂,功德為我們的心帶來快樂,心會有快樂。
如果我們能做些什麼善事,那就去做吧!只要有機會,我們就去做。我們行善造福,那即是滋養心的食糧,讓它不至於枯萎和死亡,如此,心就會十分滋潤、愉悅。
具有功德的心,那是有快樂的,因為功德的名稱即是「快樂」。
若心僅有惡業,即是心缺少食物;若心具有功德、做功德,心就獲得好的食物,便能滋養我們的心。
隆布敦長老開示:所有的功德,有機會就去做,機會過去了,忽略也沒有關係,不必刻意尋找,以致心急如焚。若焦急地做功德,那便沒有功德,那是帶著貪心、迷失在做,做了之後,希求得此獲彼,心並不滿足、不愉悅。
(比如)做功德之後,希望可以中彩票,希求得此獲彼。有時我們聽到傳聞,有些女人摘下戒指供養舍利,希望自己可以獲得好的配偶,由於她的心是善的,這福報也現前了。但並沒有讓大家這麼做,若這麼做而期待結果,不太可能得到什麼結果的。
真正具有功德的心,它自身是帶著快樂的,這即是以食物滋養心。
僧人也做(功德),僧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做功德,有多餘的食物,就分享給他人或動物。有些人供養資金,不怎麼用,便用於幫助社會。
比如:隆波也做(功德),此寺廟的僧人也常常幫忙做,捐助這間醫院、那間醫院、這個基金會、那個基金會……若有多餘的物品,也會派送出去幫忙。
上個星期,隆波與阿姜宋彩尊者、麥琪媽媽,還有一些居士們,捐助水給予方艙醫院,捐了八千四百瓶,大家隨喜(anumodana)吧!若大家隨喜,也能獲得功德,源於隨喜而獲得功德。
當我們憶起功德,感覺到了嗎?我們的心就會十分滋潤,那就是給予心的食物。
大家聽到隆波做此功德,讓大家來隨喜功德。「隨喜」亦是一種功德,(福業)共有十種。隨喜功德,我們的心會亮堂、滋潤,有快樂,如同進食了一般,那是功德。
「功德」屬於心的食物,「物質」則屬於身的食物。
心的衣服——戒
身體需要什麼?身體需要衣服。心也有衣服,「戒」是心的衣服,我們穿此衣服,是為了不用在任何人面前感到羞愧。我們穿衣服,則不用在任何人面前覺得羞愧,但有些人臉皮厚,不怕裸體的。
心的衣服即是「戒」,若我們的戒好,就如我們穿著得體,我們進入社會時,就會雄赳赳、氣昂昂的。無戒之人,那是厚臉皮,若出家人無戒,那就稱為「無羞愧心之人」(alajji),沒有慚愧心。
戒可以遮蔽令我們羞愧的部分,其實即是「心的衣服」,因此,我們要持戒,否則,我們如同那些餓鬼一般,赤裸裸地走來走去,不敢見到太陽,不敢見到天神,無戒、無法之人,如同裸體之人行走於市集之中。
大家修行,若獲得天眼通,我們就會看到那些鬼,他們無衣遮體,極為欠缺。有些鬼根本沒有衣服,有些鬼僅剩一丁點布。我們不必讓自己變成那般模樣,必須有戒,那即是為心穿上了衣服。我們的心不用羞愧、不用慚愧,即使遇見高僧大德,也不必羞愧,因為我們有戒。
比如:出家人有戒,若不好的出家人不持戒,那稱之為「無羞愧心之人」,巴利文稱之為「alajji」,「alajji」的意思即是「無羞愧心之人」,破戒之人,亦是「alajji」。
心的住處——禪定
身體需要食物,需要衣服,需要住處以及藥品,心亦需要食物,即功德;需要衣服,即戒;需要住處,即禪定。
我們有住處,心亦需有住處,心的住處,稱之為「vihāra dhamma」。心必須有住處,若修行之後,心沒有住處,沒有為心找一個住所,那就如同無家可歸、流浪之人。
那有快樂嗎?並沒有快樂,至少需有住處、進食的地方。動物都需住處,築巢來養育它們的幼崽,至少下雨時,能躲在樹葉底下,無論體積小或大的動物,樹葉掉下,會躲在葉堆裡,如蛇會躲在竹叢底下……動物都需有住處,人亦需要有家,心同樣也需要有家。
心的家,無需買、無需租,但必須自己去修建。我們選擇住在什麼樣的家,與呼吸在一起,好嗎?以呼吸作為心的家,心待在呼吸處,便獲得了休息,十分舒服,沒有危險,如同待在家中,我們會感到安全。
心具有禪定,具有住處,就會感到安全,不害怕些什麼,就會雄赳赳、氣昂昂。
因此,我們修行時,需為心找一個家。比如:與佛陀在一起,與呼吸在一起,或是與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在一起也行,這兩個所緣可一起修習。
或是觀行住坐臥也可以,站著也覺知、走也覺知、坐也覺知、臥也覺知。或與(身體的)動停在一起也可以,這稱之為「正知篇」(sampajañña)。
身體動,覺知;心動,覺知,不會放任讓自己的心走神。撓癢或做此做彼,但心跑到他處,這稱之為「心沒有了家」,心變成了流浪者,無家可歸的流浪漢。
因此,若修行想要有快樂,我們就必須具備這些因素——具有功德,要去做功德,如此心才會滋潤及愉悅,因為它獲得了食物。要有戒,心需要有衣服,要有禪定,如此心就能有溫暖的家。
禪定,有些人與色界定在一起,有些人處在無色界定,有些人與涅槃在一起,與涅槃在一起,然後入果等至(phalasamāpatti),從初禪開始,就能與涅槃在一起,以涅槃作為所緣。
若我們尚未抵達那些階段,我們就與呼吸在一起、與佛陀在一起。看到身體行住坐臥,看到身體膨脹、收縮。
為心找一個家,最多是兩個,也就是「呼吸」與念誦「佛陀」這兩個。但別找好幾個家,如果太多家,則負擔很重。
如果我們有好幾個家,我們就會感到負擔很重。今天得去這間房子看看,明天得去那間房子看看,進到這個房子打掃,很累,休息一下,另一天又得去另一個房子打掃了。擁有好幾間房子並沒有快樂,負擔很重。
心亦同,心有住處(vihāra dhamma),找一種或者兩種(住處),只有一種住處,那是最好的,有些人有一個家,心還不滿足,就會該處掙扎,那就給他兩個家,兩個家是緊挨在一起的。比如: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,讓它們在一起,兩個房子靠在一起,如同院子與院子靠著的房子。
因此,心需有住處,如果心沒有住處,心就會變成了流浪漢。怎麼流浪?流浪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跑到小的所緣、大的所緣、苦的所緣,樂的所緣、好的所緣,壞的所緣、粗糙的所緣,細膩的所緣、外在的所緣,內在的所緣……心就會四處流浪,因為它沒有住處。
因此修行,為心找一個住處。心有了住處,舒服了,心有休息之處,舒服了。
心的醫藥——智慧
身體需要治病的藥物,心亦需要。心的疾病即是煩惱,那並不是病毒。身體的疾病,或許是體內自身的細胞異常,如癌症之類的疾病,不是病毒。但也有某些疾病屬於病毒,如:新型冠狀病毒,這是病毒,必須對症施藥,必須預防感染。
那可以傷害心的病毒,讓心髒兮兮,使心卑劣,甚至讓人投生於惡道,那病毒即是煩惱,而可以清除煩惱的即是智慧。
「戒」無法清除煩惱,如同敵人極為強大,鬥不過它,就只能暫時躲避,找個地方藏起來,不願意與它正面交鋒。
禪定,亦是與煩惱抗爭的工具,心有禪定時,心力增長了,比持戒的力量更大,如同與煩惱勢均力敵。
何時有了禪定,煩惱就會退縮,何時禪定下降,煩惱又捲土重來。因此,它無法徹底地清除煩惱。
治療煩惱的藥,沒有什麼比智慧的效果更佳。智慧即是明白實相,可以徹底地清除煩惱。
煩惱有好幾個層次,智慧也有好幾個層次:初級的智慧、中級的智慧、微細的智慧。
佛陀教導,須陀洹聖者的戒是圓滿的,有少許的禪定,有少許的智慧;斯陀含聖者的戒是圓滿的,有中等的禪定,有少許的智慧;阿那含聖者的戒是圓滿的,禪定是圓滿的,有中等的智慧;阿羅漢聖者的戒是圓滿的,禪定是圓滿的,智慧也是圓滿的。即是這智慧的圓滿,能徹底地清除煩惱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