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誤以為自己沒有煩惱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聽法,有些人聽了又聽,但聽了之後,不去實踐,是不會有什麼成果的。

聽得太多之後,有時誤以為自己很厲害,以為自己知道很多了。那些學法很多的人,往往就會很自我。

修行,我們有很明確的目標,也就是——離苦,而並不必須在法上懂得很多知見。

若想離苦,就必須知道——苦源自於何處?苦源自於煩惱習氣和欲望,何時心還有煩惱習氣,煩惱習氣依然在燃燒我們,心就依然還有苦。

煩惱習氣就藏在我們的心裡,不停地在冒出來、冒出來。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接觸到所緣,心接觸到念頭,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習氣,它們就會冒出來。

譬如水缸底下的污垢,誰曾經用過水缸,有嗎?現在塑料製造的也一樣,污垢都會沉澱在水底,如果我們去將水攪動,水底的污垢就會湧現出來。

煩惱習氣如同藏在內心深處的污垢,如果沒有東西觸碰,它就不會現身,然而,一旦接觸所緣——眼睛看到畫面、耳朵聽到聲音、鼻子聞到氣味、舌頭嚐到味道、身體去接觸、心去接觸念頭,就好比我們將水缸裡的水攪動,我們的心就開始動蕩了。

一旦接觸境界,我們的心,就開始動盪,隨眠煩惱,也就是——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習氣,它們就會開始工作,開始冒出來了,就會成為粗重的煩惱習氣,進而控制我們的心。

一旦我們的心被煩惱習氣控制,心就開始隨順煩惱習氣的驅動而掙扎。比如,貪欲生起,控制了我們的心,心就開始在貪欲的控制下掙扎——想去欺騙這個人、想去偷盜,這是基於貪欲的驅動力。

有時接觸所緣之後,那所緣、境界是我們不喜歡的,瞋心的隨眠煩惱就會冒出來,進而演變成瞋心。

「生氣」在我們的心裡現身了,心在瞋心的驅動下掙扎——想殺害他、想傷害他、想揍打他、想欺騙他、想欺騙他的太太,想盜取他的東西來解除自己的仇恨、想罵他……全都基於瞋心的驅動而在做。

因此,大家修行,如果尚未與什麼事物接觸,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,但別立即疏忽大意地認為——自己沒有煩惱習氣。必須要先有接觸,才會知曉自己的煩惱習氣到何種程度。

因此修行,我們並不去逃避六根與六塵的接觸,有眼睛就去看,有耳朵就去聽,有鼻子就去聞,有舌頭就去嚐……

有些人吃飯,飯菜特別好吃,但他不斷在想其他的事情,結果食不知味,這稱之為「不知道味道」,心就不會因味道而動蕩起伏。

我們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方面的接觸,而在心方面,也有接觸所緣,比如,想蘊冒出來了,我們坐得好好的,並沒有想些什麼,沒有做些什麼夢,無緣無故地,某個人的臉浮現出來,一旦想蘊工作之後,行蘊就接著工作——這是敵人,瞋心就會生起,這是所愛的人,愛就會生起。因此,煩惱習氣充分地工作了,全都在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,充分地開始運作。

如果心一動不動的,打坐之後,一直是獨處、一個人閉關,而認為自己沒有煩惱習氣,這並不能相信,因為尚未有六根與六塵的接觸,必須要有接觸,煩惱習氣才能夠運作,如果沒有「觸」,煩惱習氣無法工作。

包括善法,如果沒有接觸,善法也不會運作,心沒有什麼感覺,不好也不壞,是中性的。

一旦有了接觸,如果隨眠煩惱較多,就會被刺激,進而冒出來成為粗重的煩惱習氣。如果隨眠煩惱比較柔弱,就需接觸得較久一些,煩惱習氣才會生起。

比如,有些人瞋心很重,隨意說些什麼,就生氣了,瞋心的隨眠煩惱累積得很多,稍微接觸一些所緣,稍微碰觸一下,就生氣了。有些人瞋心的隨眠煩惱累積得較少,引誘很久,(比如)引誘一年,才生氣。

每一個人是不一樣的,這取決於自己的累積。如果煩惱習氣累積很多,它工作(的速度)就會很快,而且工作的力度很強;如果煩惱習氣累積得較少,它工作(的速度)就比較慢,而且工作的力度不強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