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員問:有機會在YouTube上聽聞隆波的法談,最開始只是一味地聽,因為不知道如何動手修行。隨後開始慢慢修行了,有時候身體會搖晃,會有一些害怕,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,透過聽隆波的法談,得到了答案。現在感覺自己已經從世間慢慢退出來了,以前特別執著,請求隆波開示。
隆波回答:你的修行已經進步很大了,已經不停地在進步,別著急,別心急。
隆布帖長老曾經教導隆波:「修行,就如水果,水果需要時間,等待它成熟。」如果我們太快地催熟,水果就不甜了。修行也是一樣的,必需要時間的等待。我們不停地去用功修行,一旦它成熟之後,就會自行香甜,香甜至天神都喜歡。
現在就是繼續不停地用功,你的訓練已經很好了。
現在迷失了,你知道嗎?就是這麼知道。修習禪法之後,迷了,知道,如果沒有禪修所緣,就會迷失很久。如果修習禪法之後,迷了,知道;迷了,知道,就不會迷失很久。
因此,大家別扔掉自己的禪修所緣,在四念處裡,佛陀首先教導的就是「臨時的家」,「臨時的家」其實就是我們的禪修所緣。
以身體作為臨時的家,也行,以苦樂的感覺作為臨時的家,也行,以善與不善的心作為臨時的家,也可以,以法念處作為臨時的家,也可以。比如五蓋生起了,知道;善法生起了,知道,那樣也行。但必須要有臨時的家,有個(讓心)臨時安歇之處。
「念誦佛陀」屬於哪一類禪修所緣?在身念處、受念處裡,並沒有所謂的「念誦佛陀」。實際上,「佛陀」是指心,念誦佛陀,其實歸為心念處。
我們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」,心有貪,知道「心有貪」,「佛陀」之後,心無貪,知道「心無貪」,「佛陀」之後,去及時地知道心,如此才堪稱「會念佛」。
如果念誦佛陀之後,就只是一動不動的,沒什麼感覺,那不能稱之為「會念佛陀」。這並沒有在修習四念處,就只是寧靜而已。
別去緊盯,如果緊盯,就會憋悶,你在刻意修行的時候,就會憋悶。
慢慢去訓練,有的只是不走神、不緊盯,那就會正確了,「正確」是做不出來的,何時不犯錯,也就是——不走神、不緊盯,那時候,(修行)就會自行正確,就是這麼簡單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