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是什麼樣子的,就知道它是那樣子的,一旦觀得極為嫻熟之後,就開始能抓住修行的原則,共有三項原則。
(第一)觀之前,別想著去觀,然後不停地尋找——現在的心是如何的?大家觀心時,喜歡找心,打坐,坐著看——心是如何的?心在何處?這已不正確,這是在貪心的驅動下禪坐。
因此,在觀心之前,不用去尋找心,等到感覺生起之後,才去知道。快樂生起之後,知道「心快樂」,痛苦生起之後,知道「心痛苦」,心貪了、心瞋了、心痴了,知道「貪瞋痴」……貪瞋痴生起了,才去知道。因此,觀心的第一項原則就是——別去尋找,別努力地去看,而是讓感覺生起之後,才去知道。這是第一項,在觀之前別去找,讓感覺生起之後,才去知道。
第二,在觀的過程中,別跳進去或衝進去看,比如,看水缸內有什麼東西一般,誰曾經看過中國電影的水缸?圓圓的,有些人跳進去看,頭伸到水裡,結果再也起不來了。觀心也是一樣的,別跳進去,而需以旁觀者的角度,有距離地去看。
比如,我們站在路邊,看到車子在馬路上奔馳,我們並沒有站在馬路中間,,如果站在馬路中間,我們就什麼都看不了了,需不停地閃躲車子,很麻煩。
如今不必躲車,我們站在高樓上,看到車子奔馳,這輛車來了,那輛車走了……如同觀心,我們並不會跳到那個狀態裡去,而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,看著那些呈現的現象,以無得無失的角度去看,就會看得很清楚。
就像站在高樓,就能清楚地看到車子,如果我們站在馬路上,就什麼都看不了了,尤其是唐人街的,如果誰能越過唐人街,那就很厲害了,不知道該怎麼躲車,這邊也有車,那邊也有車,交通雜亂。如果我們能抽身出來,成為觀者,有距離地去看,觀的時候沒有跳進去所呈現的現象裡,我們就能以無得無失的心,看到所有的境界,並且輕鬆自在地去看。
或是我們站在岸邊,看到眼前的河流有東西漂浮,或是狗的屍體,或是船……漂浮來、漂浮去,我們並沒有跳到水裡,而只站在岸上,就會看到所有的一切,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。
如果我們跳到河裡,就會隨著河流漂走,假設我們看到腐臭的狗屍,就會與它一起漂走了,那時,那條腐臭的狗屍,就會變成是恆常的,不會來,不會走,因為(你與它)一起漂走,因此別讓心(與所緣)一起走,心必須抽身出來,別跳到現象裡去。
第一項原則,觀心的時候,讓境界生起了,才去知道,別去尋找;第二項原則,在觀心的過程中,別跳進去看,而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;第三項原則,一旦覺知之後,觀了之後,心生起滿意與不滿意,需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,知道境界時,在知道的過程中,別跳進去觀,心不跳進去,心生起什麼樣的反應,比如,看到這個有快樂,看到那個有痛苦,看到這個喜歡,看到那個不喜歡……需及時地意識到。
因此,觀心,並不是混水摸魚,必須有原則。隆波想抓住原則,接下來也用了四個月的時間。最開始呵護「知者」,不停地看守「知者」,而後開始放任心工作,最後抓住了原則——讓感覺先生起,才去知道,這是第一項。別守株待兔,別等著去看,比如一直盯著看,守著心,看有什麼東西冒出來,哪個煩惱雜染會冒起來?並沒有哪個會冒出來的。
譬如,我們想抓洞穴裡的兔子,如果我們拿著棍子一直守著洞口,會有什麼動物冒出來讓我們抓呢?不會有的。我們必須似乎不注意般地看著,保持距離,就如沒有看著一般,它就會冒出來,然後我們就知道:「哎呀!這個冒出來了」「兔子冒出來了!」或是「老鼠冒出來了!」因此,別守株待兔,境界生起後,才去知道,在「生起之後才知道」的過程中,是以旁觀者的角度觀,而不是刻意地把心放在其他地方。
有些人認為,以旁觀者的角度觀,於是把心抽身出來,放到天花板上,再返回看,並不是如此。以旁觀者的角度觀,是輕鬆自在地觀。比如,我們在高樓上,看著馬路上的車子奔馳,以圈外人的角度去看,那麼看,已是圈外的角度了,不必跑到屋頂上。如果跑到屋頂,稱「這是以圈外人的角度觀」,這已經不是,太過於刻意了。
觀了之後,如果生起了什麼反應,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,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看——滿意,及時地知道;不滿意,及時地意識到。比如,我們看到「生氣生起了」,我們是修行人,生氣生起了,不喜歡,知道「不喜歡」;善法生起了,今天心很寧靜、舒服、光明、亮堂、覺性很快,心喜歡,知道「心喜歡」,這是觀心的第三項原則。
第一項,觀之前,別提前守株待兔,境界生起了才去知道,才去看見;第二項,在觀的過程中,別跳進去知道,以旁觀的角度去看;第三項,知道了之後,如果生起了什麼反應,滿意與不滿意諸類,要及時地意識到,而不是覺知之後,感覺滿意,一直很享受,或是覺知之後,感覺不喜歡,努力地對治,應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,第三項是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,沒有滿意,也沒有不滿意。
保持中立的方式,就是——知道「心沒有保持中立」,知道「心有滿意及不滿意」。如果我們能這麼做,說明懂得觀心了,我們就會看到每一種心,全都生了就滅,快樂的心生了就滅,痛苦的心生了就滅,好的心、壞的心……全都生了就滅。
到了某一點,智慧就會生起,知道每一種心,全都生了就滅,一旦這麼照見,就會知道——心不是「我」。
如果心是「我」,就一定是恆常的,必然是永遠恆常。然而心不恆常,它生了就滅、生了就滅、生了就滅……非常快速地生滅,一旦如此照見之後,心知道了實相,就會放下知道的這項事物。
比如,我們觀心、觀心,心集中起來,心就會在內在開發智慧,就會看到內在的兩、三個剎那的生滅,而後就會放下,放下心,逆流而上來到「知元素」,包裹心的煩惱雜染、漏煩惱就會消融,純淨無染的「知元素」就會現身。
有些修行人提及「不死的心」,那僅僅只是一種表述方式,實際上,那就是不朽的「法元素」,那是「識元素」,那不是「知者的心」,「知者的心」依然還有生死,但那已是不朽的「法元素」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