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法接受自己常常生氣,怎麼辦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無法接受自己常常生氣,怎麼辦?

41:12~44:07

學員:之前隆波教導念誦「mettā guṇaṁ arahaṁ mettā」,實踐之後,看到自己更多的煩惱和不好,覺得修行沒有進步。瞋心生起之後,不具念(sati)及時地知道,較後才知道自己生氣了,無法接受。想請求隆波開示。

隆波帕默尊者:我們知道生氣,並不是為了抑制,你想抑制生氣,是因為你對生氣不滿意。所有境界(sabhāva)生起,無論是苦是樂,是好是壞,全在教導我們「法」,全在教導三相(tilakkhaṇa),全是平等的。

若我們訓練至開發智慧的階段,不必須禁止它。生氣生起了,知道「有生氣」,想讓它消失,而它並沒有如我們所願那般消失。

為何它沒有如我們所願那般消失?因為它正教導我們「無我」,若能命令讓生氣消失,生氣就是「我」了,但我們無法命令。

命令不了、控制不了,那即是「無我」。

因此,我們具念(sati)不斷緊隨著去知道境界,心生氣了,知道,生氣消失了,也知道,生氣了,不滿意,也知道,想讓它滅去,也知道。

如此不斷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,直至心中立,當生氣生起,心就會保持中立而知道,生氣就會自行滅去。

為何生氣會滅去?因為我們沒有為它添加薪火,沒有增加生氣的「因」。

生氣的「因」是瞋尋(byāpādavitakka),比如:我們生氣某個人,我們想起他,每一次想到就生氣,那是因為我們往瞋心的方向去想。

當我們修行時,當看到生氣,我們不滿意,希望生氣消失,對於自己生氣感到不滿意,那是瞋心,生氣重疊生氣,充滿了生氣,但自己並沒有看見。

因此,從現在開始,生氣生起時,並不是要去斷除它,生氣屬於行蘊的範疇,屬於「蘊」的範疇、苦的範疇。

對「苦」的職責是要去知道,而不是去斷除它。生氣,並不是苦因,因此,當生氣生起時,看到「生氣生起了」,想讓它消失,知道「有想要」,「想要」、欲望即是苦因。

因此,要保持中立,心沒有保持中立,知道「心沒有保持中立」,如此心就會自行保持中立。

讚美或辱罵,猶如風一般

52:29~54:17

修行,我們的心越來越自由自在。比如:別人辱罵我們,他罵了一句,那個罵聲已經結束了。若我們不重複去想,那就沒有關係,那就結束了,那僅僅只是聲音接觸耳朵,但大部分沒有修行的人是做不到的。

假設他辱罵我們的娘,罵一個詞,僅是一個詞,就說那麼一次而已,而我們每一天想,想了好多遍,就像被罵了好多遍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,心就會很鬱悶,一直很痛苦。

但若我們具念、有智慧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無論讚美或辱罵,猶如風一般,風吹過樹葉,就過去了,讓它真的過去吧!如此我們的生命就會很輕鬆、舒服。

如此修行,我們具念不斷地及時地知道自身,自己的心迷失,比如:被別人責罵,然後就會不斷地想著過去,我們要及時地知道:「哎呀!又偷偷地跑去想了」不阻止。

不阻止,若心真的要去想也不阻止,具念知道,便會照見:「哎!這是自己在給自己找苦啊!」

沒有人給你帶來苦,自己會給自己帶來苦啊!這你有看到嗎?別人是無法為我們帶來苦的,別人罵我們,根本沒有什麼關係,但若我們去想,才會苦。

我們要去訓練,心與自己在一起,不關注外面究竟是讚美還是責罵,如果我們不是那樣的,那沒有關係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摘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