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今時代的行者,適合於何種修行方式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我們必須觀察——我們能做得到的是什麼?我們所擁有的是什麼?我們能做得到的業處(kammaṭṭhāna)是什麼?

現今大家所擁有的,即是擅長於運用邏輯推理。

以前時代的人信心(saddha)很強,一旦信心多,精進就多,信心多,就會精進於禪坐、經行。

我們現今時代不太具有信心,信心較為有限,現今大家擁有的是——較多地運用邏輯推理,我們能接受的法,必須是要知其原因及道理的。

比如:以前隆波向高僧大德求法時,他們不會闡述原因及道理,他們命令:「你去念誦佛陀」,無需多作提問。

如同隆波,隆布敦長老命令:「去觀心吧!」長老說:「修行不難,難的是不修行的人,已經讀了很多書,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。」就是如此教導的。

長老給出作業,而後自己的職責即是——忍耐著完成作業。

現今這個時代,若隆波說:「去觀心」,大家就會提問:「為何要觀呢?觀照之後,會得到什麼呢?」對每一件事情都有疑問,聽到了什麼都會有懷疑。

困惑、懷疑,思維不斷,沒有跳出念頭的世界,被念頭包裹了,心從未寧靜,一直處於散亂之中。

我們散亂,就須逐步地訓練,真正適合散亂、想很多的人之業處,即是——觀察自己的心。

我們想到此事有快樂,知道「有快樂」;想到此事有痛苦,知道「有痛苦」,所想的內容並不重要,但作此想後,如此的感覺生起了……所有的感覺,稱之為行蘊(sankhāra)。

若按照經典理論,念頭是概念法(paññatti)所緣,泛泛地想、幻想。

但所有的感覺,屬於究竟法(paramattha)所緣,是真實的存在。

若想開發智慧,必須運用究竟法所緣,至於奢摩他,運用——概念法所緣亦可,究竟法所緣亦可,什麼都行,奢摩他十分容易。

若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,心想到此事的瞬間有快樂,及時地知道。

心想到此事……無論想什麼,想什麼事並不重要,但想了之後,苦了起來,及時地知道;想了之後,心沒有什麼感覺,及時地知道;想了之後,心是福德,十分滿足,有信心、想精進用功,需及時地知道「心想精進用功」。

大部分人聽聞隆波說法之後,心就會精進用功,但僅維持短暫的時間,就散亂去想其他事情了。

必須忍耐,必須勤奮地觀照。修行並不難,如同隆布敦長老所教導,修行不難,但必須忍耐,反覆觀照。

以前的高僧大德——隆波曼尊者教導,修行如同耕田,他舉耕田為例,因為他那個時代的社會就是如此的。

尊者說:「修行如同耕田,我們有一塊田地,今年耕作、明年耕作、後年亦耕作,繼續不斷地耕作,就會有所收成,收穫穀米等,基本解決吃住。

持續不斷地修行,心靈品質就會逐步提升,最終可以擺脫世間,獲得出世間法。」

他就是如此教導的,要忍耐,反覆地落實。

現今這個時代,我們要做的就是必須多忍耐,反覆地觀照。觀照什麼呢?觀照自己的心不斷地變化。

若想以觀身獲得智慧,難度較高,心必須具備禪定。若心獲得禪定後再來觀身,則再也不是什麼難事。

若我們真正獲得禪定再來觀身,觀頭髮,頭髮就會消融,觀頭,頭就會打開看到頭顱骨,觀頭顱骨,頭顱骨就會徹底斷掉,再來觀身體,若心具有強大禪定力的心,皮肉會全都消融,只剩下骨架,觀骨架,骨架就會爆炸……若定力足夠,最終身體會全部消融,僅剩下單一的心。

【忍耐,緊隨著觀心的變化】現今時代,我們做不到了,做不到,則忍耐,必須忍耐,觀心的變化。

簡而言之,所教導的關鍵詞即是——忍耐,緊隨著觀心的變化。

若一整天都能觀照,那就更完美了,從睡眠中甦醒,心是如何的,比如:今天是必須上班的日子,甦醒後心枯燥、無聊,想在家裡舒服地躺著,已習慣於居家工作,哪兒都不想去,到了必須去上班的時間,不讓居家工作了,必須走出家門,外出上班,心不想去,看到「心不想去」,想繼續睡上一、兩個小時,居家辦公時,每天睡到中午,但現在必須要一大早去上班,就會很痛苦,心不喜歡,知道「不喜歡」。

「不喜歡」的心,是有「瞋」的心,我們就去知道「心有瞋生起」,看一看,瞋心能待多久?

觀並不是為了讓它滅去,而是觀照它能待多久,無須掙扎著讓它滅去。

當煩惱生起時,觀照並不是為了讓它滅去,觀照是為了看到實相——它是無常的,它保持不了,也控制不了,煩惱要來或要走,命令不了、控制不了,觀照是為了看到實相,即三相(tilakkhaṇa)。

因此,當修行時,觀心,從甦醒就不斷地觀照,今天的心很愉快、喜悅,知道「心喜悅」,今天心鬱悶,知道「鬱悶」,洗澡、用餐、如廁……持續不斷地知道,緊隨著知道心的變化。

比如女人,衣服很多,「今天要穿哪套衣服?」十分緊繃,選擇太多了,包包有好幾個,鞋子也有好幾雙,想很多,心擔心——今天穿哪一套才最漂亮呢?心有擔心,知道「擔心」。

修行並不選擇場地,在任何時刻、任何地方都可以修行。

忍耐,緊隨著去知道及觀照,無須期待——觀照之後,此時或彼時,將獲得什麼?

若帶著欲望觀照——觀照之後,何時取得道果?不會獲得的。

若帶著欲望觀照,渴愛(taṇhā)尚在,煩惱尚在,怎麼可能體證道果、涅槃呢?

持續不斷地觀察及體會,直至照見實相——身的實相、心的實相。

比如:若我們是想很多的人,我們的心一整天都在變化,我們的心一整天都有接觸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所緣,心就動盪變化,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;一會兒好、一會兒壞,變化得十分頻繁,我們不斷地緊隨著觀察。

心樂也知道,心苦也知道,貪也知道,瞋也知道,迷失也知道,散亂、萎靡不振、妒忌、害怕、擔心……無論生起什麼,都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及觀照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內容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摘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