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想控制一切,想擁有非常多的財富、商場、弟子……需要的東西非常多。
但修行之後,就會發現,每一次擁有什麼,都會增加負擔與苦。有家庭,便有家庭的負擔,有資產,便有照顧資產的負擔……有些人的負擔特別重,想不到今天要吃些什麼,即使非常富裕,想不到究竟吃些什麼好,而鬱悶,錢多也是負擔。
出家人的負擔很少,出家人僅有袈裟,不必想很多——今天穿哪一套?哪個款式?根本不用想,僅有這一套。
食物也沒什麼,全是托缽,別人供養的,有什麼食物就吃什麼,不管喜歡或不喜歡,就只是這些,一旦餓了,全都好吃。
出家人的生活並不富裕,身體不舒服,有藥就去吃,有些僧人待的地方,寺廟的條件並不好,下雨時會漏水,也只能這麼待著,這麼待著,心也可以一樣有快樂。
如果我們擁有得很少,卻想得到很多,心就會痛苦不安,不會有快樂。一定要少欲知足,我們的心就會有快樂、寧靜。
活在世間,必須知足,作為出家人,必須少欲,「少欲」的意思就是——即使有機會得到很多,也僅在必須的情況下,取得很少。
比如,隆波教導出家人,與隆波在一起,就必須效法隆波。比如,有些人說想供養這個、供養那個,隆波接受他的供養,但是,隆波從未伸手向人要過任何東西,一旦他請求發願之後,就結束了,隆波並沒有想得到這個、想得到那個,於是,心就會很快樂、很寧靜。
若想得到很多,就會很痛苦、很掙扎。作為居士也是一樣的,不滿意於自己所擁有的,這稱之為「不知足」,於是就不會有快樂。
比如,已有妻子,但不知足,就想再有,如果滿足,就會快樂。比如,僅有一些錢,卻希望很富裕,雖然已經全力以赴工作,但只獲得少許的收入……
「知足」並不意味懶惰。隆波小時候,有一個人曾經提醒出家人,別教導知足,知足不好,國家無法提升進步,必須競爭。他曾經告訴出家人,別教導居士們知足。
「知足」並不意味懶惰,知足屬於善法,懶惰屬於不善法,這完全是兩回事。
「知足」的意思是——我們有什麼工作職責,就全力以赴地履行,竭盡全力地去做,但僅得到這般結果,我們滿意於所得到的結果,對自己工作的成果感到自豪,並沒有去與別人做比較。
「知足」並不是懶惰,「知足」是滿意於結果,我們在因地上已全力以赴,如果不知足,就會動盪不安,就不會快樂。
如果我們不迷失在世間,就可以活在世間,知足、追求寧靜、不攀緣,不在不必須的情況下攀緣,不時想到修行,精進用功,這是對於那些想擺脫世間的人的基礎條件。
如果欲望很強,就無法擺脫世間,不知足就會動盪不安,不追求寧靜,一直迷失在世間,動盪不安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