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與自己在一起
要有覺性(sati),需一直保持覺性,要訓練。
心的自然狀態就是——隨順過往的慣性。世間所有人,他們習慣於——心一直往他處去,不斷往外送,不習慣於心與自己在一起,因此我們來培養新的習慣。
修習某一種禪法,在心跑掉時,及時地覺知。迷失去看,要及時地知道;迷失去聽,要及時地知道;迷失去聞、迷失去嚐味道、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,迷失到心去想……
或有時打坐,心迷失去緊盯禪修所緣,需有覺性及時地知道「心的迷失」,常常地去知道,如此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。
一旦心安住之後,我們才能真正開發智慧。如果心沒有安住,也就是心沒有禪定,那就無法真正開發智慧。
三藏經典記載——「正定」是智慧生起的近因。但大部分人所訓練的禪定,並不是正定。比如,隱士也訓練禪定,他們能在空中飛翔,但為何他們無法證得道果?因為那禪定並不是正定。
正定的意思並不是「寧靜」,正定即是「心安住的狀態」。若詮釋心安住的狀態,以泰文簡單地說,即是——正定會導向「心與自己在一起」。
心與自己在一起,肉體屬於色身念頭、想法屬於名法,因此,讓心與自己在一起,即是心與名法及色法在一起。
想顛倒、心顛倒、見顛倒
比如:我們修行時,會感覺這裡面有個「我」存在,事實上,「我」不存在,那是心的一種錯解,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界定,錯誤的思想。
錯誤的想法,起始於錯誤的界定——將「無常」界定為「常」,將「苦」界定為「樂」,將不是「我」的事物,界定為「我」的事物。
起始於錯誤的界定,「想」的時候,就會錯誤地去想,錯誤的界定,稱之為「想顛倒」(sañña-vipallāsa)。
「想」錯,稱之為「心顛倒」(citta-vipallāsa),每一次想,每一次都是有「我」。
想來想去,生起了堅信——「我」真的存在,這稱之為「見顛倒」(diṭṭhi-vipallāsa),這與事實已產生偏差,起始於錯誤的界定。
如何才能生起正見?必須先總歸正確地去界定,若正確地去界定,就會「想」得正確,當「想」得正確,正見就會生起。
佛陀的法,全是有因有果的,播如此的因,就會有如此的結果,如果我們不斷地訓練修行,我們就會真正看到——「我」並不存在,那僅僅只是一種錯解,僅僅只是錯誤的界定、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念頭、錯誤的見解,不過如此而已,誤以為「我」、「我」、「我的」。
如果我們訓練心,讓心安住,那屬於提升心的品質,以便能認識自我。
心往外送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没有覺性
心安住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安住,心感知所緣時,就會老老實實的。「老老實實」的意思即是——境界(sabhāva)是如何的,有正確禪定的心,就會以保持中立的心,去感知所緣,老老實實地知道,不會製造麻煩,於是就會看到境界的實相。
因此,需努力地訓練自己,讓心與自己在一起,與自己的身在一起,與自己的心在一起,如此心就會安住起來。一旦心與自己在一起了,就不會迷失到外面,跑到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。
如此訓練之後,會不會什麼也看不到呢?會不會如瞎子一般,看不到圖像,聽不到聲音、聞不到氣味、嚐不到味道、觸碰不到、不會想?我們並不會那麼訓練。
心往外送並沒有問題,問題出現於——心往外送卻沒有覺性。
隆布敦長老開示,長老的「法」極為優美——心往外送是「苦因」;心往外送的結果是「苦」;心清楚地照見心是「道」;心清楚地照見心的結果是「滅」。
心的自然狀態就是——必然會往外送,但若往外送之後,沒有覺性,心隨著現象動蕩起伏,這是「苦因」,它的結果就是「苦」。
心往外送而有覺性,它的結果即是「滅」。心接觸所緣時,有覺性,心安住與自己在一起,沒有迷失,沒有滿意及不滿意,那屬於開發智慧。
因此,心往外送,那並不是問題,心的自然狀態就是必然會往外送。真正的問題在於——心往外送之後,沒有覺性,沒有正確的禪定。
没有什麼能讓心苦,除了自心的愚痴
因此,我們需提升覺性,提升正確的禪定。接下來心往外送去感知所緣,感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智慧就會生起。
眼睛看到圖像(rūpa),就會知道——圖像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圖像不是「我」。作為「感知圖像的心」,僅是臨時地生起,也會滅去。
在聽到聲音時,心往外送去聽聲音,就會看到——聲音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;若心安住,就會看到——聲音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「我」,不是「我的」。
作為知者、觀者的心,那感知聲音的主體,也履行了好幾項工作。最開始僅是去感知聲音,接下來心將聲音的意思詮釋出來,然後心對聲音賦予價值,界定那是好或不好,接下來心去造作,造作苦、造作樂、造作好、造作壞……
事實上,聲音並沒有讓我們的心動蕩起伏,而是心去想、演繹、造作之後,才導致聲音可以影響心。
聲音就只是聲音,圖像就只是圖像,我們的心之所以苦樂、好壞,那在於自己心的運作。
因此,我們不怪罪於——看到了不好的圖像,心才會散亂,聽到了不好的聲音,心才會散亂,那僅是藉口。
如果我們真正修行,眼睛看到圖像,在眼睛看到圖像之時,並沒有苦樂生起,在眼睛看到圖像的那一刻,是沒有善、沒有不善生起的,僅是看見而已。
然而,一旦眼睛看到圖像,我們就去造作,誤解這圖像是此是彼,(界定)這是我們喜歡之人的圖像,這圖像很美、很好,這圖像十分喜歡,貪心就生起了。
心有貪心、心有煩惱、心有苦,那並不是源自於看到了圖像,那是源自於心自行造作的過程,而且迷失在造作中,迷失在想蘊,去界定——「哦!這個圖像是此、是彼……」迷失到念頭裡,這稱之為「心顛倒」,不斷地去想,迷失。
最後就會生起錯誤的見解,認為這圖像真的存在,這圖像不好,應去消滅它,或是這圖像很好,應去保持它。一旦好的圖像消失之後,應讓它再度重歸,這全是心的造作。
因此,沒有什麼能讓我們的心苦,除了自己心的愚痴,除了自己心的造作。
於是,我們不會去怪罪他人,認為他人為我們帶來苦。別人僅僅只是一種接觸,只是我們聽到的聲音,看到的圖像……
若我們好好地訓練心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並不會讓我們苦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——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時,心並沒有苦,那僅是接觸而已。
然而,基於過往的舊業成熟之結果,若造作善業,所呈現的就是——好的圖像、聲音或氣味……成了好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是源於善業結果了。
若何時惡業現前呢?我們無法選擇,我們無法選擇究竟——善業現前或是惡業現前,惡業現前時,就會遇到心不喜歡的圖像。事實上,圖像只是圖像而已,至於喜歡或不喜歡,取決於心。
大部分人的覺性與智慧不足,眼睛看到如此的圖像,就喜歡了,就滿意、不滿意了,想要這樣,想要那樣,心就會掙扎。
心掙扎,稱之為構建十二緣起的「有」,若有「有」,心就會執著與抓取,抓取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或是抓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成了「生」,然後苦就立即生起了。
當心抓取六處(āyatana)時,苦就立即生起了。因此,苦源自於心抓取六處,苦源自於「生」,苦並不源自於眼睛看到圖像、耳朵聽到聲音……
苦源自於「生」,也就是心執著、抓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成為「我」、「我的」,然後就執取,連接到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既執著於外六處,也執著於內六處,苦就會生起。
我們慢慢地修行,每一天用功,隆波教導的這些內容,那是需要花時間(學習)的。若想真正親證隆波講說的這些內容,需要花時間的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