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顆心,必然有某一種感受(生起),因此,「觀感受」全然可持續不斷地修習,有「心」,便會有「感受」的存在,感受就會冒出來——這顆心有快樂、這顆心有痛苦、這顆心有捨受……
如果我們什麼修行都不會,便去讀自己的心——心有快樂,知道;心有痛苦,知道;心有不苦不樂,也知道,常常地去知道、持續不斷地去知道。
在五世皇時期,從巴利文「satipaṭṭhāna」譯成泰文,所用的詞彙是「持續地覺知」、「持續地緊隨著去看見」,看到快樂生起、看到痛苦生起、看到不苦不樂生起;看到快樂滅去、看到痛苦滅去、看到不苦不樂滅去……
當我們看到境界時,(比如)快樂冒出來了,我們及時地知道,它就會滅去,如此我們已經修習毗缽舍那了,已開始可以看到三法印。
持續不斷地看下去,接下來心就會做總結。當我們一個片段、一個片段在觀時,想蘊從三法印的角度界定——快樂生起,看的瞬間,就滅去了,痛苦生起,看一會兒,就滅去了,不苦不樂只是臨時地存在,也會消失,如此我們已開始界定——感受是無常的。在能如此界定時,便已開始開發智慧,開始修習毗缽舍那了。
接下來就會看到——快樂生了就滅、痛苦生了就滅、不苦不樂生了就滅,如此我們已契入毗缽舍那的修行,事實上,這並不是困難的事。
依據經典,相較於身念處,受念處的修習更難,此乃針對「身體方面的感受」而言,身體方面的感受是很難觀的。如果沒有禪定,比如,當身體病痛,掙扎著想讓心寧靜、安住,那可不容易了。
然而,心裡的感受很容易觀,因為它已經存在了,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、一會兒不苦不樂,不停地緊隨著去知道,最後就看見——快樂是臨時的、痛苦是臨時的、不苦不樂也是臨時的。
持續不斷地緊隨著去及時地知道,接下來,智慧就會開始生起——所有的感受,全都生了就滅,與感受同步生起的「心」,也全都生了就滅。
「快樂」與「覺知快樂的心」,是同步生起的,「苦」與「覺知苦的心」也是同步生起,「不苦不樂」與「覺知不苦不樂的心」,他們是同步生起的,一直都是同步進行的。
因此,我們修行,以「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」,即——感受,作為修行(的所緣),將感受作為我們的禪修所緣,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心快樂,及時地知道;心痛苦,及時地知道;心不苦不樂,也及時地知道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