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脫出來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讓我們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脫出來的方法,應該怎麼做?從念頭的世界裡鬆脫出來的方法,就是——仰賴於覺性,去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去想了」,僅僅只是及時地知道「心迷失去想了」。

「迷失去想」的心,是透過「痴」的驅動力,或是「散亂」的驅動力,去想、迷失。如果我們知道「心迷失去想了」,僅僅只是有覺性及時地知道,「痴」或「散亂」就會自動自發地滅去,「迷失的心」就會滅去,就會生起「知者的心」。

「迷失的心」很多——迷失去想、迷失去看、迷失去聽、迷失去聞、迷失去嚐、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、迷失在心裡面去想、去演繹,到處在迷失。

迷失在心裡面去想了之後,有時迷失到過去,有時迷失到未來。若想生起「知者的心」,我們要能夠及時地知道「迷失的心」。比如,心迷失去想,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「心去想了」,「想的心」就會滅掉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,我們的心,就可以活在當下。這很難做到,必須要訓練。

以前,隆波與高僧大德在一起,比如隆波蒲尊者,他稱隆波為「修行人」。別人誤以為隆波一整天打坐、經行,(其實)並沒有那麼做。

所謂的「修行人」,就是——心可以與自己在一起,可以看到「身與心在工作」的人。而不是迷失,去打坐,坐很久,經行很久,誤以為可以那樣做得到。

問說:「經行、打坐很久,好嗎?」如果是有保持覺性的,那是最好的。如果是帶著貪心,或是沒有覺性的,那根本不好,只是在折磨自己,變成了「修苦行」。

我們要努力地訓練,活在當下!訓練讓我們活在當下的方法,就是——尋找自己擅長的一種禪修方法,念誦也可以、念誦「佛陀」也可以。但是隆波不介紹大家「往外送」的禪修所緣,不介紹「離開了身體」的所緣。比如,緊盯佛像、火,心已經往外跑了,寧靜在「外在的所緣」,心並沒有安住與自己在一起。

如果心沒有與自己在一起,修行就無法進一步地提升,而是處於迷失的狀態。

因此,我們要去尋找某一種禪法,比如,吸「佛」、呼「陀」之類的,或是動手、動腳,或是看到身體膨脹、身體收縮。隆波用的(詞)是「身體膨脹、收縮」,隆波用的(詞)不是「腹部」,如果看到腹部的話,心就跑到腹部上,變成緊盯、聚焦的禪定,那並不是「心安住」的禪定,不是「心與自己在一起」的禪定。

「心與自己在一起」的禪定,大家認識嗎?其實就是——與「心迷失」是完全相對的。緊盯、專注的心,是「忘了自己」的,心跑掉了,沒有看見。

因此,尋找某一種禪修所緣,去念誦「佛陀」也可以,觀呼吸也行,做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也行,看到整個身體膨脹、收縮也行,看到身體動——別去看手!如果看手,就與看腹部是一樣,心跑到手上,那是不會修行的人。

比如,隆波田教導做手部動作,教導我們要有覺性,並沒有教導我們去覺知手。要有覺性,看到身體在動,那屬於四念處的「正知篇」,(身體)動了,覺知;停了,覺知,但如果去緊盯,(心)跑到手上,那就不行了。

因此,我們去尋找某一種禪法,然後去修行,當心跑到禪修所緣上,要及時地知道。比如,我們看到身體呼吸,一不小心,心跑到呼吸上了,心迷失到呼吸上了,緊盯,一動不動地,那屬於「迷失去緊盯」。

做手部動作,心跑到手上,這同樣也是「迷失去緊盯」了,看到腹部膨脹、收縮,如果一不小心,心跑到腹部上,就變成腹部膨脹、收縮。

經行,佛陀教導得很簡單——「諸比丘!走,要清楚地知道在走」,難嗎?「走,知道在走。」佛陀並沒有教導,「走」必須要有幾個節奏。

清楚地「知道」,「知道」什麼?知道身體在走,「色法」在動,「心」是觀者。別扔掉這個原則。

如果觀全身,就看色法在動,心是觀者,所有的感覺、念頭,在運動變化,心是觀者,而不是說——心跑掉了。經行,心跑到腳上,有些人超過了腳,經行的時候,心跑到地面上了,地面是冷的、熱的、硬的、軟的,去覺知那個,能夠找到什麼好的寶貝?

誰認為大地的是自己的?沒有。感覺到這大地是自己的嗎?也許有。但是這樣的人,必須要立即找精神科醫生,已經不正常了,最多就是感覺到——身與心,是我們自己,因此要去覺知身、覺知心,去看身的實相,去看心的實相。

起步的階段,我們要想作為「觀者」,心成為「觀者」之前,必須要去訓練讓心成為「觀者」,而不是「迷失去想」,或者「迷失去緊盯」。

修習某一種禪法,心跑去緊盯,知道;心迷失去想,知道,就這麼去訓練,多多地去訓練。心跑去緊盯,知道;心迷失去想,知道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