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「想」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還有另外一類禪定,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,剛才(所教導的)是用於休息、可以獲得力量的禪定。心有了力量之後,就需帶領心去開發智慧。

佛陀開示:如果修習禪定之後,一定要帶領心去開發智慧,去讓它生起智慧,必須看到境界的生滅。

與其讓心一直只是很消遣,寧靜在單一、快樂的所緣上,不如去將自己的心稍微做一些調整——去覺知自己,「心」去做了什麼,我們要去及時地知道。

心生起快樂或痛苦,好或貪、瞋、痴,無論生起了什麼,我們都及時地知道,如此,我們就可以慢慢地契入到——「開發智慧」的這條道路。

當有境界生起時,我們有覺性地知道那個境界,「安住型」的禪定,就會自動自發地生起。

最頻繁生起的境界,就是——「迷失去想」。一會兒迷失去想,一會兒迷失去想。剛才隆波讓大家打坐的時候,一旦隆波不出聲,大家的心大部分都迷失去想了。

因此,我們修習某一種禪法,一旦心迷失去想,我們要及時地知道。事實上,不僅僅只是「迷失去想」,迷失去做別的事情了,及時地知道,如此同樣好用。由於心大部分都迷失去想,因此(修行)就會直接著重於——「迷失去想」。

比如,心去想,及時地知道「心去想」,知道「心想」的一瞬間,「知者的心」就生起了,是同樣的。迷失去想,知道「迷失去想」,「迷失去想的心」滅掉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,

當心作為「知者」的時候,我們不停地去訓練,別去呵護它,僅僅只是讓它常常地生起,別去呵護「知者的心」。如果我們刻意地去呵護,就會鬱悶,就會緊盯。

因此我們去及時地知道——心迷失了,知道,心迷失了,知道,不停地去訓練,接下來心就會安住,獨立凸顯,彷彿它持續的時間可以很久,但事實上,知者的心——生了就滅,生了就滅,由於它的生滅是持續的,「知者的心」就變得很長了。

如果我們不去訓練,「知者」生起一瞬間,很快地又迷失很久,久久地才有「知者的心」一次,那樣的話,我們是做不到「開發智慧」的,因為(心的)力量不夠。

若想看到所有的境界——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,就需仰賴於非常多顆「知者的心」,在每一次、每一次覺知(生起)的時候。

由於心生滅的速度非常地快,「知者的心」是生滅的,如果「知者的心」數量非常多,就可以看到所有境界的生滅、運動變化。想蘊——記憶、界定,就會界定:「哦!它是無常的」,就可以仰賴於「想蘊」去界定三法印,接下來,真正的智慧才會生起。這是很細膩的,心方面的內容是很細膩的,要慢慢學習,不用鬱悶。

隆布蒲尊者教導:「奢摩他源自於沒有了刻意」,刻意讓心寧靜,就不會寧靜,修行很舒服的禪修所緣,就會寧靜。

一旦心有了足夠的力量,心就會開始工作了。心休息夠了,就會開始調皮,就會開始跑去想了。

「跑去想了,知道,跑去想了,知道」,就可以獲得「知者的心」,就可以獲得第二種類型的禪定。

第二種類型的禪定,是可以用於開發智慧的禪定。隆布蒲尊者教導:「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念頭。」何時沒有了念頭,就是「知者的心」生起的時候,因為「知者的心」與「想的心」是相對的。如果心依然沈浸在念頭的世界,沒有「知者的心」那就不可能照見三法印,最多只是思維三法印,但是沒有照見三法印。

因此,我們必須訓練心成為「知者」,看到各種境界來來去去。如果沒有「知者」,心就會變成「想者」;如果有「知者」,便可以開發智慧。

因此,隆布蒲尊者才會開示:「毗缽舍那起始於沒有了念頭。」也就是——毗缽舍那起始於「知者」生起的時候。心成為「知者」就可以修習毗缽舍那、開發智慧,而後可以看到——快樂生起於心,生起、駐留片刻,而後滅去;苦生起於心,生起,駐留片刻,而後滅去。

為什麼「知者」需頻繁地生起?因為若非如此,境界還未滅去,心就迷失到其他地方了。

比如這副身體,身體變化的速度尤其緩慢,需許多念心才能了知它的變化,需很多念心。

若是名法,則需七個心識剎那,才能將境界看得清楚,需七個心識剎那!僅一個心識剎那是看不明白的。

因此,必須盡全力訓練,讓「知者」頻繁地生起。當「知者」頻繁地生起了,接下來開發智慧就不再是難事了,甚至覺得——「(自己)什麼都沒有做啊!」心自行開發智慧,我們什麼都沒做。

如果我們在「做」,說明還有貪心,智慧是不會生起的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