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分水嶺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行蘊,就是造作好、造作壞。比如,今天信仰(心)特別足,想去寺廟聞法,但只是下雨而已——(心想)這樣的天氣太好睡了,信仰(心)消失了,變成了懶惰,它們是無常的。

在獲得預定名額,來寺廟聽法,心裡特別高興,但真的來到寺廟聞法時,如果隆波講個不停的話,就覺得厭煩了,想走了。「善的心」是無常的,變成了「不善」。

「不善的心」也是無常的,有時也會變成「善心」的。比如,我們對某人生氣,然後一拳揮過去,手來不及剎車,結果打過去了,看到他嘴巴鼻孔都是血,自己的心嚇了一跳,然後特別地可憐他,生起了悲憫,不善心,竟然轉變為善心,就是如此變來變去的,「善」也可以轉變為「不善」。

我們觀心,就會看到——在我們心裡充滿了無常、苦與無法掌控的現象。

比如,我們有孩子,總是很擔心他,擔心他在馬路上亂跑而被車撞,擔心自己的孩子被車撞傷了會很痛。但是,孩子不聽話,偷偷地去路邊玩,於是我們就會生氣,如果逮個正著,就會揍他。孩子並沒有因為被車撞傷而痛,卻因為被父母揍而痛了。

最開始,父母是出自於悲心,不想讓孩子有傷痛,不想讓孩子受苦,但是因為他不聽自己的話,瞋心就冒起來了,結果,悲心轉變為瞋心。

或有時候,我們看到小狗被車撞了,很可憐,心裡生起了悲憫,想幫助它離苦,但幫不了,最後它還是死去了,我們感到特別地傷心,暗暗責罵自己——為什麼出手幫忙得太慢?為什麼自己開車不注意,把它給撞倒了?悲心屬於善心,結果卻轉變成了不善(瞋心),有時對狗生氣,有時對自己生氣,我們心就是如此變來變去的。

我們回觀自己的心,是為了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——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,一會兒好、一會兒壞,一會兒貪、一會兒瞋,一會兒痴,一會兒散亂,一會兒萎靡不振……

當我們的心是「觀者」時,就會看到——苦樂、好壞、貪、瞋、痴、散亂、萎靡不振……都不是心,而是被心覺知、觀察的對象,它們全都是生了就滅。

如此修行,才稱得上「抓住修行的關鍵」,因為心成為「觀者」,心是安住的。

早期訓練的階段,只需這樣練習就足夠了。只需看到——在心裡生起的所有感覺,心僅僅只是「觀者」,「進入」心中的一切(境界),都是來了就走,無法掌控,僅僅只需要看見這些,就足夠了。

(這個階段)還不需看到「知者本身是生滅的」,因為我們還不太有「知者」,必須要培養一段時間,禪定品質比較好了,「知者」才會獨立凸顯。如果像現在大家這樣上躥下跳的心,不太可能具備「知者」。

大家很容易忽視的地方:比如,隆波是先修習禪定的,心已經有了力量的,能夠看到——所有的境界、狀態,來了就走,來了就走,可以(直接)開發智慧,看到它們的無常、苦、無我。

但是大家沒有禪定,一旦貪心生起,心就跟著「貪」跑了,想要看到「貪」的生滅,這是不可能的。瞋心生起,心又跟著瞋心跑,看不到瞋心的生滅,因為已經氣得忘了自己,徹底地沒有了覺性。

因此,心必須先成為「觀者」。這就是真正的分水嶺,用來衡量「我們是否會修行」。

觀身,必須要有作為「知者」的心;觀感受,無論是身體的感受或心裡的感受,也必須要有作為「觀者」的心;觀想蘊、行蘊,同樣需有「知者的心」,如此才能讓蘊從心分離出來,而心是「知者」。

當我們不停地如此訓練,就會看到——所有被觀察的對象,全都是生了就滅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