涅槃無法作為凡夫的禪修所緣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每一天用功、每一天用功,我們的心就會有力量,一旦心跑了,知道,「知者的心」就會生起,「知者的心」生起的瞬間,就會有「知者」,也就是心作為「知者」,有「能觀」和「所觀」,所有的所緣,都屬於被觀察的對象。

在佛教裡的「所緣」,並不是指情緒,所緣是指「所觀」。因此,覺知所緣,包括想的內容,也屬於所緣,屬於「概念性的所緣」。

「概念性的所緣」可用於修習奢摩他,但無法用於修習毗缽舍那,因為沒有三法印(可觀),從早想到晚,根本沒有三法印(可觀),因為(心)可以一整天都在想。

因此,所緣有四種,(第一種)概念性的所緣,僅僅只能用於修習奢摩他。(第二種)色法的所緣、(第三種)名法的所緣,色法、名法,既可以用於修習奢摩他,也可以用於修習毗缽舍那。

有些人誤以為——覺知名、覺知色,覺知身、覺知心,那是修習毗缽舍那,那不是真的。

觀腹部升降,誤以為那是修習毗缽舍那,何時緊盯腹部,就變成了修習奢摩他。做手部動作,去緊盯手,那也是奢摩他,觀呼吸之後,去緊盯呼吸,那也是奢摩他。

因此,觀色法,並不一定就是修習毗缽舍那,必須先要有「心安住」,才可以做得到。

觀名法也是一樣,既可能是奢摩他,也可能是毗缽舍那。

比如,我們在修習慈悲觀的時候,心有快樂了,知道;心有痛苦了,知道,如此我們可以修習毗缽舍那。

如果我們的心很寧靜、很舒服、很陶醉在慈悲裡,那是奢摩他,甚至可以來到七定,無色界的七定。

因此,修行,首先是概念性的所緣,就是我們思維的那些內容,可以用於修習奢摩他。比如,我們思維身體,頭髮、皮膚、牙齒、骨頭……生了,就死掉,心就會寧靜,這可以壓制淫欲,可以獲得奢摩他。

但是無法修習毗缽舍那,因為毗缽舍那必須要看到事實、實物,事實、實物只能是——名法、色法;身與心。因此在四念處裡,你去看,僅有身與心。

第四個所緣就是——涅槃。凡夫不曾見過涅槃,因此不用關注。

涅槃是無法用於修習毗缽舍那的,涅槃可以用於修習奢摩他。以涅槃修習奢摩他時,稱之為「進入果定」,能以涅槃作為所緣。

大家是凡夫,涅槃無法作為自己的禪修所緣,因為大家從未見過涅槃。因此,大家用於修習毗缽舍那的,也就是身與心,心成為「觀者」之後,就會看到——身體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