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開發智慧」在經典裡分成十六階,稱之為「十六觀智」,第一個觀智是「名色分別智」,即——有智慧可以分離名色,這是開發智慧的起點。
因此,我們看到身體呼吸,心是觀者,必須有作為「觀者」的心,但是別去尋找「觀者」在何處,那是找不到的。隆布敦長老開示:「以心找心,即使尋覓一個宇宙生滅周期,都無法覓得。」因此,不用去尋找,心就在身體裡,但並不在身體的某一部分。感覺在何處生起,那感覺本身就是知者。
知者有兩種,一種是與所緣浸泡在一起的,那是不行的,那屬於「識」,其實就是心出去感知所緣,也就是感知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
至於(第二種)知者,則是進一步地知道,能更深一層地知道,知道自己的身、自己的心,心本身安住成為觀者,看到身體呼氣、吸氣,看到身體行、住、坐、臥,看到身體動、停,心是觀者,這稱之為「分離名色」。
有些人訓練錯了,去看——膨脹的身體是一個部分,收縮的身體是另一個部分,誤以為那是分離名色,其實那是分離「色與色」,而非分離「名與色」。
若想分離名色、分離五蘊,則必須有名法為旁觀者。最重要的名法,作為所有名法的首腦,即是「名心」,其實就是「心」本身,也就是——心抽身出來成為知者、觀者的心。
一旦有「觀者的心」之後,覺性捕捉到身體,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,身不是心,於是就可以分離,感覺到境界不是心,即能分離名色了。
比如,身體不是心,能感覺到嗎?身體坐著,它是被觀察的對象,心是觀者。因此,我們就會知道——「身」與「心」是不同的部分。
有快樂生起時,有苦樂在身體生起時,或是有苦樂、不苦不樂在內心生起時,就會進一步看到——在身體的苦樂,在內心的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那也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不是心,心是知者、觀者。這又可以進一步地分離了。
名法與名法也可以分離成兩個部分,這稱之為(分離)「名心」與「心所」。「名心」即知者、觀者,「心所」即所有的感覺——苦樂的感覺、不苦不樂的感覺、貪的感覺、生氣的感覺、迷失的感覺、心裡的感覺……
如果我們沒有覺性,則會散亂、迷失。「迷失」是一種境界,「覺知」也是一種境界,這些都是與心同步生起的。
心本身是知者,心僅僅只是知者,但它能有許多變化,是源自於——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,稱之為「心所」,它會讓這顆心,變成快樂的心,它會讓這顆心,變成痛苦的心,或變成不苦不樂的心、貪的心、瞋的心、不貪的心、不瞋的心、不痴的心……
「貪的心」是不善心,「不貪的心」是善心,但有時也得謹慎,不貪的心,比如生氣的心,那一刻,心沒有在貪了,但那同樣是不善心,迷失的心,還未來得及生氣,同樣也是不善心。
慢慢地去學習,慢慢地去觀察與體會,從理論而言,貪屬於不善,無貪屬於善心,瞋屬於不善,無瞋屬於善,痴屬於不善,無痴屬於善,煩惱雜染,其實就是貪瞋痴,善法,其實就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痴。慢慢地去訓練。
靜慮林聲明: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