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智慧的心眼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我們不停地觀察,接下來就會看到實相——身不是我,只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有因存在,有生命的延續,就還不會死,就會有物質不停地進進出出,不是人、不是「我」、不是眾生。

我們觀察,身體生起的苦樂,也是被覺知、被觀察的對象,比如,走路撞到了東西,就會覺得有點疼,疼痛並不是身體,疼痛是仰賴於身體而生起的事物,我們不停地去觀察,就會知道——身體不是「我」,疼痛也不是「我」,僅僅只是摻雜進來的一種感覺而已。

或是在我們內心生起的感覺——苦、樂、不苦不樂,也只是在心裡臨時摻雜進來的感覺。心一會兒苦、一會兒樂、一會兒不苦不樂,一整天就只是如此不停地變化著,這稱之為「覺知感受」。

感受分為「身方面的感受」及「心方面的感受」,身方面的感受有:苦與樂;心裡方面的感受有:苦、樂及不苦不樂的捨受。如果什麼都不會修,就只是觀察這點已足夠,只是如此,就已稱之為「修行」了。

我們就會看到——「樂」有因就會生起,沒有因就會滅,掌控不了;「苦」、「不苦不樂」,有因就會生,沒有因就會滅去,無法掌握。

繼續去觀心,苦樂生起,及時地知道,接下來,好壞生起,(也知道);貪生起了,知道;不貪,也知道;生氣了,知道;不生氣,也知道;迷失,也知道;不迷失,有在覺知自己,也知道……不停地去覺知,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。

接下來,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心貪,只是臨時的存在,就會滅去,瞋心、迷失的心、散亂的心、萎靡不振的心、好的心……只是臨時的存在,就會滅去,而且無法掌控或命令它。

命令「別生氣」,它也會生氣,命令「別貪」,它也會貪,命令「一直保持覺知」,也命令不了,當我們看到這個實相,就會知道——所有的行蘊、造作,無論造作好、造作壞,都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。

接下來,我們不停地去訓練,就能進入到心,就會看到作為知者、觀者的心——一會兒變成「觀者的心」,一會兒變成「迷失的心」;一會兒變成知者、一會兒變成觀者;一會兒變成知者、一會兒變成聽著;一會兒變成觀者、一會兒變成聞者;一會兒變成知者、一會兒變成嚐者;一會兒變成知者、一會兒變成迷失去想、演繹、造作者……

我們就會看到——心本身也是無常的,「知者的心」是最大的善心,它也是無常的,「迷失的心」是最壞的心,它也是無常的,各種各樣的心,無論是好或壞,全都是無常的,而且無法掌控、無法控制。

命令心好,它不會相信,命令它別壞,它也不會相信,命令不了。命令讓它一直好,它也不會相信,禁止它壞,它也不會相信,無法真正命令得了心。

我們不停地去看事實,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,最後我們就會看到實相——心不是「我」、不是「我的」,只是一種自然的感知而已,心是無常、苦、不是「我」。

有些人修行之後,認為心是恆常的,那是邪見,誰看到心是恆常的,那是邪見。佛陀開示:「心是無常的。」別與「法元素」相混,大家尚未抵達「法元素」,不認識恆常的心,因此大家需不停地觀察,身體不是「我」,苦樂也不是「我」,好壞也不是「我」,心也不是「我」。

最後,智慧集中、頓悟,當須陀洹聖道生起之時,真正的正見就會生起,但那還屬於不是很細膩的正見,便會看到實相——「我」不存在,五蘊不是「我」,在五蘊裡沒有「我」,心都不是「我」了,還有什麼事物是「我」呢?五蘊之外,更沒有「我」存在,這都不是「我」,心都不是「我」,樹怎麼可能是「我」呢?山怎麼可能是「我」呢?汽車怎麼可能是「我」呢?再沒有「我」在何處。

如此照見,稱之為「已得法眼」,得到法眼,其實就是有了智慧的心眼,而不是肉眼,心裡擁有了智慧。得了法眼的意思就是——有智慧看到實相——我不存在。

若想看到這點之前,我們必須訓練,去觀感覺、去觀身、觀苦樂的感覺、觀貪瞋痴的感覺……持續不斷地訓練觀察,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心。

心是「知者」也知道;心是「想者」也知道;心迷失到其他地方也知道——迷失去看、迷失去聽、迷失去聞、迷失去嚐、迷失去感知身體方面的接觸、迷失到心裡面去想……

不停地去訓練,就會看到心在六個根門不停地生滅,生滅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不停地在這些地方生滅、生滅……全都無法禁止、無法控制。

如此照見,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,在三藏經典記載,有些人七天、七個月、七年,就會證悟阿羅漢果或三果阿那含。

現今這個時代,只需證悟初果就已是很大的福報了,大家的福報、波羅蜜較少,別誤以為自己多厲害,並不是真的厲害,如果真正厲害,就不會出生在現今時代,應該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涅槃了。大家,包括隆波在內的所有人,都是不懂事的那群人,才會在現今時代相見,因此,要抓住(修行的)機會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