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煩惱,不迎不拒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無論做什麼,都帶著覺性,吃飯也帶著覺性,包括開始選食物的時候,「誒!這個喜歡,這個不喜歡。」哪個(食物)喜歡,我們知道「心喜歡」。(那食物)吃嗎?吃!我們並不必須折磨自己——「這個喜歡,不吃!」煩惱並不害怕那種方式的,煩惱害怕「及時地知道」的人。

有時候,沒有喜歡的食物,心不喜歡,心煩躁,知道「煩躁」。隆波並沒有比大家更加厲害,比如,(身為居士)工作的時候,去餐廳買食物時,有喜歡的食物,就會滿意,有不喜歡的食物,或什麼都不喜歡,也會不喜歡、不滿。老老實實,對自己的感覺誠實,喜歡,知道「喜歡」,不喜歡,知道「不喜歡」,就只是那樣而已。

並不是說,必須很虛偽——「我是修行人!我必須選擇自己最討厭的食物,這個食物不喜歡,就去吃這個。」吃了之後,(心)很滿足,但肚子沒吃飽,因為吃不下,可是心裡很滿意,覺得——「我太棒了!我太牛了!我能夠忍耐!我是很好的人!我比別人更好,別人隨順煩惱,我不隨順煩惱。」

實際上,這是另一種形式的「隨順煩惱」,是以「對抗」的方式在迎合。煩惱習氣說:「這麼做!」而我們卻那麼做。煩惱依然在背後驅動,在背後掌控我們的行動。

煩惱可以從兩個方面掌控我們——可以命令我們跟著它去做;或它這麼命令了,我們故意不去做。但我們故意不去做,其實也屬於「跟著去做」,因為(也是煩惱的)命令。

(比如命令)往西邊走,我們就往東邊走,是誰在背後驅動?實際上,是煩惱在命令。只是與我們的愚痴混雜了,我們以對抗的方式,來迎合它。

修行並不必須——去對抗煩惱,或是接受煩惱。煩惱習氣生起了,我們就去學習它、認識它、了解它。「煩惱能不能控制我們的心?」我們要看的,是這一點。

因此,煩惱生起,不用去阻止,我們依然還有隨眠煩惱,煩惱就必然會生起。因此,煩惱生起了,我們別去阻止它,也別去迎合它,不排斥,也不去迎合它。

隆波曾為大家做一個比喻,就如大海或河流中一艘有錨的船,水往何處流,船頭就朝往那個方向。船不會與水流對抗,但也不會隨著水流,順流而下。

修行也是一樣的,煩惱生起的時候,我們並不去與煩惱對抗,也不隨順煩惱。我們如其本來面目,去知道煩惱。

而且我們也及時地知道——心對煩惱有何反應。比如,煩惱生起了,我們的心喜歡,心隨順它,我們知道「心喜歡」、「心在隨順」。煩惱生起了,我們的心不喜歡,想對抗它,知道「不喜歡」、「想對抗」。

我們不停地訓練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,並不是一直很享受,修行了之後,追求的只是空、寧靜、光明,這並不真的好用。

因此,修行要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,心始終都會有「行為反應」的。比如,看到美、漂亮的東西,就會生起「喜歡」的反應;看到不喜歡、不美的東西,就會生起「不喜歡」的反應;看到善法生起,就會生起「喜歡」的反應;看到不善法生起,就會生起「不喜歡」的反應。

誰曾經出現這樣的(狀況)?生氣了,去看生氣,生氣沒有消失,然後對自己生氣——「為什麼自己的瞋心那麼重?」瞋心又再一次重疊,煩惱生起之後,不停地重疊煩惱。

或瞋心生起,想打人、揍人,然後隨順它,去揍人,這屬於「隨順、迎合煩惱」。

如果瞋心生起,拼命地強迫讓它消失——「別生氣、別生氣、別生氣!」或立即念誦「佛陀、佛陀、佛陀!」「哎呀!心生氣了!」然後拼命地去對治,這屬於「與煩惱對抗」。

在煩惱生起的時候,不用去對抗它,不用去對治它,只需「不迎合、不隨順它而行動」,那就行了。而不是從相反的方向,不去迎合它。

(比如)生氣生起,不用坐著去看——(生氣)如何可以消失?只需要知道「心有生氣了」。

如同佛陀所開示的:「各位修行人!當心有生氣的時候,知道『有生氣』;當心沒有生氣的時候,知道『沒有生氣』。」就只是如此而已。

佛陀並沒有教導:「各位修行人!別讓心有瞋心。各位修行人!當心有瞋心了之後,立即要斷離。」佛陀並沒有如此教導,四念處裡並沒有這般開示。

佛陀教導的是——「各位修行人!心有瞋心,要知道『心有瞋心』;心沒有瞋心,要知道『心沒有瞋心』。各位修行人!心有貪,要知道『心有貪』;心無貪,要知道『心無貪』。」就只是如此而已。

如煩惱的本來面目,去知道煩惱,這稱之為「觀心」,這就是「心念處」。如煩惱的本來面目,去知道煩惱,不去對抗它,也不去迎合它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