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作鴕鳥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「苦」是殊勝的寶貝,因此,佛陀才會開示:必須「知苦」,並沒有讓我們逃避苦。

我們開發智慧,就會看到身、看到心,其實就是看到了「苦」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原本「苦」就已經很多了,於是我們就會特別厭惡苦。在修行時,心就會逃避苦,就會跑到「空」裡。

若問:「那樣好嗎?」那也好,那是屬於「世間的好」,不會苦到讓自己無法承受。

但若問:「在法上,稱得上好嗎?」那「好」還不是滿分。在法上的「好」,必須能開發智慧。

別逃避實相,逃避實相的人,並不真正可以解決問題。

認識鴕鳥嗎?鴕鳥看到老虎、獅子來時,頭就會埋在土裡,想著:「獅子不會對我做些什麼」。獅子甜甜地笑,等待較後再來吞食,無論如何,都可以收拾這頭獵物的。

當我們修行時,情況亦同。當我們害怕苦,就會把頭鑽到土中、鑽到「空」裡。最終還是受不了苦,因為「苦」是生命的實相。

我們黏著於快樂、空,當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時,更無法待了,只會更加地糟。

因此,必須忍耐,(奢摩他與毗缽舍那)要交替進行,一旦心有力量之後,就退出來,看身的實相,看心的實相。

觀照之後,累了、氣餒了、受不了,再回到「空」裡。如此交替更好,勝於僅是一味地「空」。

如果僅是一味地「空」,哪天老虎、獅子來了,就會將我們叼過去吞食了。

所謂老虎、獅子,其實就是煩惱,即是魔王,它會將我們叼走了。大致上明白嗎?去用功!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轉載請保留出處及聲明。

完整開示|音頻來源:禪窗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