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法談摘錄

若問:「隆布敦長老教導什麼?」長老對每一個人的教導皆不同。比如起步時,長老對隆波就只是如此教導,修行原則,教導——「別把心往外送」;較後教導——「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(rūpa)」;接下來教導——「『因』必須去斷除」;最後頂禮長老時,長老教導——「見到知者消滅知者,見到心消滅心,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。」

如果懂得聽聞,便會了知,這些教導是有次第的。「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」,並沒有提及訓練覺性,而是教導智慧。

眼睛看到圖像時……我們觀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,眼睛並不會抉擇所看的圖像,究竟是好或不好,漂亮或不漂亮,只要有圖像、有眼睛、有光線、有注意力,圖像便會呈現,並沒有刻意選擇圖像,究竟是好或不好……並沒有刻意。

心也一樣,由各種組成部分,只要有接觸、投入關注度,便會接觸所緣,也許是好的所緣,也許是不好的所緣,心無法做選擇。

心選擇不了,那麼辦?那就去觀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一般去觀所緣。眼睛看到圖像之後,心滿意,及時地知道;心不滿意,及時地知道。

心覺知所緣時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一般,覺知所緣之後,心滿意了,及時地知道;心不滿意,進一步地及時知道。

因此,長老教導——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,而不是以覺性。

若以覺性,而盯著心,便成為奢摩他的修行,心空空的,一動不動,那是不懂事,那可以用於讓心休息。

觀心、觀心,大部分都在緊盯心,讓心一動不動,並沒有開發智慧,並沒有——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。

眼睛看到圖像,眼睛並沒有選擇圖像,看到圖像之後,滿意或不滿意,並沒有做選擇,它是自行發生的。

因此,心接觸所緣,心生起苦、樂,生起善、不善等,無論心是如何的,就只是知道它是那樣子的,這就是——以智慧看到心,如同眼睛看到圖像,我們並不去干預。

為什麼?修行人大都喜歡干預,看到苦之後——如何能消失?看到快樂之後——如何才能呵護它、保護它?看到善之後——如何才能保護它?如何才能讓善法常常生起?看到不善——如何才能讓它不再生起?如何才能讓已生起的不善滅去?全都只是——怎麼做、怎麼做、怎麼做……並沒有看見。

因此,長老教導,以智慧「看見」,「看見」,真正的動詞是「看見」,而不是其他的。

因此,慢慢訓練,持續訓練,有一天就會看到實相——五蘊本身就是苦,便會有次第地看見。

一旦看見,就會放下,放下了,便會離苦,心會抵達寂樂、寧靜、快樂,那也稱之為「永恆的法」、「永恆的元素」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