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在動盪不安的社會,如何才能不憂鬱?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動物需要愛與慈悲,如同大家所需要的一樣。但人類不太給予愛與慈悲,過於傷害它們了,它們本來已經很困難了,一出生就很困難,僅僅只是維持生命,每一天都要面臨非常多地危險,而人類還要進一步地去傷害他們,真的好可憐啊!

我們也不知該怎麼辦,寺廟並不大,要餵養大象也不行,兩邊的土地加起來,面積約一百畝,種植很多樹,有很多動物來到此處,但是體積大的動物並沒有來,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剩餘。有時會聽到槍聲,人類在動物走過的地方設置槍械,當動物碰到設置的繩子,就會自動將它射死,不必有人在該處守著。

看到所有的動物,隆波在想:如果不用投生,那是最好的了。每一次投生,每一次都會苦,作為動物也苦,作為人類也苦,生命充滿了苦,充滿了相互傷害,彼此侵犯、傷害,相互之間刁難。

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別人(的問題),那是解決不了的,在他人之處解決問題,解決不了,我們來訓練自己。

我們不得不生活在不好的環境之下,與不好的人生活在一起。生活在動盪不安的社會,如何才能不發瘋?如何才能不得憂鬱症?如何讓自己的心理全然地健康?

即使在動盪不安的環境裡,沒有任何事物,能比「法」給予更好地答案——如何才能在世間動盪不安的社會裡,依然不苦?

佛教對此類問題作答,而且佛教是一門科學——有因有果,佛教教導我們:播種如是因,就得如是果,並沒有什麼偶然,也沒有什麼天神幫忙或掌控,沒有!全不存在,有的僅是訓練自己。

訓練自己,先要努力地覺知自己,持續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,什麼煩惱在內心生起了,我們要及時地知道,接下來,就會(知道得)越來越微細,煩惱生起的「因」為何?也會同時知曉。

或善法在內心生起,我們知道,善法生起的「因」為何?我們也會進一步地知道。

若進一步地探究,有「如理作意」,善巧地看待世間、看待問題、看待生命,且正確地按照佛陀的開示,這稱之為「如理作意」。

「如理作意」是所有善法的根源,若一開始持錯誤的見解,不明辨功德罪業、是非對錯,所有的不善法就會生起,善法就不可能生起了。

因此,要努力地學法,明白原則,真正了解佛陀的教導,在修行的時候,我們就會明辨對錯。

佛陀開示「業」,所有一切皆由「因」而生,有如是因,必有如是果,若想得到善果,就需播種善因,若播種惡因,必定遭受惡果,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原則。

如果播種不好的因,就會遭遇不好的境,但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投降,佛陀是「業果論」的倡導者,教導「業果論」,即——行為產生結果,當我們遭遇不好的情況時,應積極行善,所做的善,有助於稀釋曾經造作惡業所產生的影響。

比如,有些人出身貧窮,那是基於舊業的果報所致,不曾佈施,不曾做功德,因此出身貧窮。這麼聽了之後,或會感到灰心喪氣,前生沒有累積功德,因此今生貧窮,(氣餒)也解決不了問題。

佛教並不是教導我們向舊業投降,佛教教導我們去播種新的善業,其結果會稀釋惡業的影響。

比如,我們出身貧窮,那就去播種讓自己脫離貧窮的善因——懂得如何謀生,善於儲蓄,懂得結交良師益友。

結交惡友會導致我們下墮,比如,引誘我們買彩票、炒股、去玩這個、玩那個……而且不會玩,結果虧損。因此,善知識非常重要,在世間生存,需要有善知識。

我們善於謀生、善於儲蓄,懂得累積資產,懂得結交善友,懂得如法生活。若月入五千元,卻花銷一萬元,無論如何都會貧窮的。

若做了許多功德,投生在億萬富翁之家,卻自作惡,結交惡友,賭博成癮,身家億萬也將敗盡。

因此,舊業僅導致我們面臨當下的狀況,但如何應對當下的狀況,我們有充分的自由。

我們本已貧窮,若自暴自棄就更糟,感到沮喪,借酒消愁,買彩票卻輸個清光,傷心不已,又去酗酒……彩票中了小獎,高興不已,又和豬朋狗友酒肉相聚……想擺脫貧困,門都沒有,因為並沒有落實佛陀所教導之法。因此,佛陀的教導——如理如法,有因有果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