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所謂的幸運、偶然或吉時
作者: 隆波帕默尊者
日期:微法談聽錄

作為佛教徒,我們必須要有好的教理(基礎),有好的目標。佛陀教導的範圍,涵蓋業報、行爲、精進。佛教的原則,實際上所講的,都是(關於)「業」,屬於有所作、有所爲的。

另一項是精進,必須要精進,而不是什麽都不做,什麽都放下、放下,這不是。所講的業報,是如何的?(關於)業報,就會教導我們,所有的一切,都是有原因的。我們碰到的所有一切,我們看到的所有一切,我們擁有的所有一切,全都是源自於「因」。

我們的生命是如此的狀況,是因爲有「因」,而不是因爲別的偶然,不是因爲某個上帝給我們制定的。業報的法則,就是——我們所接受的,就是我們曾經所付出的,我們的所作行爲。

至於有所行爲的(部份),一旦我們知道了——「我們所遭遇的,全都是自己曾經做過的事物,才會得到如此的結果。」接下來,就是——我們必須去做更好的行動,我們所做所爲,以後必然會有結果的。

而不是說——以前做得不好,今生有苦了,我們就去祈求天神幫忙,或是拼命地對過去進行糾正,實際上,那是很無聊的。

要有新的行爲,也就是——在當下去播種好的業、好的行爲,接下來的結果,才會很好。

倘若我們想做好的行爲、付出好的行爲,就必須要精進,也就是——去做,是爲了減少自己的煩惱,去消滅已經生起的煩惱,不讓還未生的煩惱生起,讓還未生起的善法生起,讓已經生起的善法茁壯成長,這稱之爲「有精進」。

佛陀的教導,全都在這三項裡,(業報、行為、精進)因此,不會提及幸運、偶然或吉時,這些在佛陀的教導裡並不存在,但是大家喜歡(它)有,看到了之後,隆波真的想把這個水杯扔過去,是因爲可惜了水杯,所以只能放手。

必須要知道,業報並不是誰給我們制定的,也不是誰可以為我們去消業的,我們必須要靠自己當下動手去行動,如此結果就會好起來。

當下的所作所爲,我們應做什麽?要去減少我們不好的(部分),要去增加我們好的(部分),已經好的,讓它進一步地增長,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。

如果我們還相信那些星盤、吉時,相信這是某一位天神給我們制定的,或相信無緣無故發生,這全都不是佛教徒。如果一直想著要對過去消業,而不想到說,當下要去播種好的行爲,這也不是佛教徒,

若想當下要有精進,但是不知道精進為何,這也是不聰明,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。

精進,並不是很奧妙、奧秘的事情,精進地去斷已經生起的不善,比如,我們的心特別粘著於五欲,出家人也是,因爲小時候都很習慣於五欲,心就會一直是饑餓的。我們必須要有覺性去知道——心要跑去找五欲了,不要!要去及時地知道,不願意放任讓自己的心,一直浸泡在五欲裡。去培養覺性,去提升智慧,去提升善法。

因此,精進並不是說——日日夜夜拼命地去經行,稱之爲「精進」,拼命地去打坐,稱之為「精進」,那並不是。

佛陀所說的精進,是——精進地斷除那些已經生起的煩惱,精進地不讓未生起的煩惱生起,精進地讓未生的善法生起,精進地讓已生起的善法進一步地成長,這四個內容。

這是透過有覺性,去及時地知道當下自己的心。煩惱生起的瞬間,及時地知道煩惱,煩惱立即會滅去。在我們的覺性生起的時候,善法已經生起了,煩惱習氣滅去了。

因此,在有煩惱習氣生起時,而在覺性生起的瞬間,煩惱習氣就無法生起。在我們有覺性的時候,善法會增長,戒、定、慧會自動自發地增長。因此,我們有覺性去呵護、照顧自己的心,這是「正精進」。

無論修行是以哪個模式,如果我們不是爲了——減少煩惱,增長善法,那都不是(精進)。

去提升善法,並不是指去做功德,功德並不是善法,功德是讓我們獲得快樂的那些好的內容。善法、善的意思,是指——我們精進地去斷除不善。

有些人不會分輕重,比如,出家修行,這是大功德,修行是大功德,結果卻想:「不出家還更好,待會先去騙一騙出家人。」

去鑄佛像,鑄佛像是功德嗎?是功德,但那是活在世間的功德,修行的功德,比那還要高更多。

別說只是鑄一尊佛像,即使是修建一座寺廟(也是如此)。高僧大德開示——即使打坐,(心)還沒契入到毗缽舍那,打坐,心只是寧靜,就如大象只是抖一下耳朵,我們所獲得的功德,大於我們修建一座寺廟的功德。

與其我們不停地到處去做功德,還不如坐下來修行,去訓練自己的心,所得到的功德,還更超越。

所有的功德,是爲了讓我們快樂地活在世間。應該做嗎?有機會,應該做,而不是不去做,有機會,還是要去做,隆布敦長老是如此開示的。

但是,修行必須要做,功德,可以讓我們有快樂地活在世間,但是源自於修行的功德,可以讓我們超越整個世間。

慢慢去訓練自己,必須要聰明,作爲佛教徒,必須聰明。作爲佛教徒,如果很愚痴、愚昧,那不是佛教徒。

「佛」的意思是「知者」,佛陀是「知者」,如果是迷失的人,就不是,迷信的人,也不是佛教徒。

靜慮林聲明:

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,若有任何疏失,皆歸咎於聽錄、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。

完整開示|視頻來源:Dhamma.com